基金“爱而不宠”尴尬待破
⊙记者 涂艳 ○编辑 梁伟 张亦文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近期加速布局A股市场。据中登公司统计月报显示,上月企业年金开户数创一年以来新高。而对于多数折本赚吆喝的基金管理人而言,股票投资比例放松及年金市场容量的扩大无疑也将改善其对年金“爱而不宠”的尴尬。
开户数明显回升
根据中登公司定期公布的月报显示,2012年1月企业年金A股新开户数为117户,创一年以来新高,并且远高于去年月均64户的水平。
巧合的是,此轮2132点的反弹之旅正是起于今年1月初,截至昨日收盘时,上证指数收2464.51点,较1月6日的低点反弹幅度达15.7%。
去年5月1日,企业年金的股票投资比例正式从20%提至30%,而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公布的2010年数据推算,目前企业年金结存规模在3000亿元之上。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年金规模增长的加速度提高了,但整体空间仍然非常巨大,由于受制税收政策模糊和优惠幅度有限,很多企业的年金制度尚未建立。
对于作为投资管理人的基金公司而言,当初正是看中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巨大的市场潜力,才不惜挤破头与各类机构竞争管理资格。
“在建立了年金的企业中,招标投资管理人的比例已经不低,而随着市场的向好,权益类投资的意向也在增加。”据南方基金一位养老金业务部负责人介绍。
据人保部目前公布的投资管理人名录,现在共计有21家机构具有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资格,其中基金公司有12家, 保险机构6家,券商2家和1家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而在2010年,当年21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全部取得正收益,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41%。
价格战尴尬待解
成本远高于收益,但金字招牌又不能割舍,这就是目前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最真实的尴尬。
在复杂且具有隐形保本要求的企业年金客户面前,基金公司与其他投资管人一样遭遇着赔本以及恶性竞争的尴尬。而整体规模的扩充或能拯救不少小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于水火。
据了解,由于看好企业年金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包括保险、基金在内的管理人不惜以“零费率”吸引客户,而这必然带来小的年金管理人在这项业务上的入不敷出。
“很多公司在招标时不惜打管理费率的价格战,即便去年业内达成了收费的自律公约,但实际上不少公司不能严格执行。”上述负责人介绍。在2011年2月,业内达成自律公约,约定含权益类的年金计划管理费由过去的0.3%提升至不低于0.6%;非权益类年金计划管理费不低于0.3%。
如果和开放式股票型基金1.5%和普通债基0.6%-0.7%的管理费相比,同类型的年金管理收入仅不到一半,而付出的成本却不可估量。
据一位接近华夏基金年金管理部门的人士透露,多数年金的投资经理同时管理着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年金组合,而由于每个组合的投资比例、收益要求和种种限制不同,投资经理很难做到规模管理的效率。“很多委托客户是上市公司,因为合并等各种原因可能组合的投资比例就超限了,同时管十几个账户,光是记住各类条条框框就很困难。”
也就是在去年,华夏基金曾拒绝了100亿元左右的企业年金,“一方面和管理成本、收益不匹配有关,另外,当时我们并不看好市场,所以婉拒了客户。”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整体规模的持续扩充才是解决目前基金公司赔本赚吆喝的根源,而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企业年金扩容脚步的加快和市场的向好,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投资管理人将逐步迎来规模效应,而之前对企业年金“爱而不宠”的尴尬也有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