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主权财富象征幻灭
  • 构建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箭在弦上
  • 改革交易制度
    或能从根本上遏制“炒新”热
  • 连银行也难保ATM取款绝对真钞
  • 定位游移,作坊模式,信托研究难给力
  • 大国崛起与金融中心转移
  •  
    2012年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主权财富象征幻灭
    构建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箭在弦上
    改革交易制度
    或能从根本上遏制“炒新”热
    连银行也难保ATM取款绝对真钞
    定位游移,作坊模式,信托研究难给力
    大国崛起与金融中心转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主权财富象征幻灭
    2012-0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茉楠

      张茉楠

      尽管希腊获得了1300亿欧元的救命钱,但惠誉依然把希腊评级降至“垃圾级”。欧债危机一波又一波,如今等待欧洲债务危机国的, 除了“降级”,还是“降级”。欧债危机之所以如此难解,倒也不完全是欧盟领导人的迟疑和不作为,或是政治分歧难以弥合,更不仅仅是欧盟的财政一体化滞后于货币一体化,而是欧债危机折射出债务国再融资能力或滚动债务面临严重威胁,全球债务泡沫正在走向破灭。

      在全球主权债务风险泛滥的大背景下,主权债券成为被大幅沽空和抛售的对象,所谓的“安全资产”不再免疫,CDS违约保护成本大幅飙升,那些被市场奉为“铁律”的规则在这场债务危机中一个个被打破,不断抛弃高风险的主权债券,已成无可避免的大趋势。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债券被视为财富的标志和无风险资产,还被视为衡量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定价锚。由于发达国家均享受全球最高的信用评级,因此,融资成本和违约成本都相当低廉,福兮祸之所伏,债券市场的长期牛市无形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债务的过度积累,而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变本加厉地大规模的救市及发债,将债务规模推至风险极高的水平。

      根据IMF的数据,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暴发至2010年,全球各大经济体财政赤字占全球产出的比重平均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全球公共债务增加了约15.3万亿美元,几乎等于此前五年年均债务增加量的三倍,负债水平普遍比危机前的2007年提高了15%至20%,进而使各国政府债券占比升至35%左右。2010年,美、欧、英、日四大经济体总债务余额达到84万亿美元,约为其GDP的2.4倍,在全球债务分布中,排名前十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外债总和,已占全球债务份额的83.8%,发达国家形成越来越强的对债务融资的高度依赖。

      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主权债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发达国家的债务依赖性经济模式正在走到尽头。美债被降级,去年8月,美国国债首次失去“3A”评级,全球资产重心的价值中枢大幅下移,是这一标志的开始。在全球3A信用评级中,美债占七成,是全球资产定价的基准。美债信用级别调降后,随之而来的无论是股票、金融,还是大宗商品市场都在暴跌。全球资产价值开始重估,主权风险溢价显著上升,这意味着对那些债务国而言,要求更大的风险补偿和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

      为化解债务危机,美欧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美国用更多的资金来稀释债务,比如,利用各种不同的新型杠杆方式,设法让楼市及证券价格维持较高的水平来降低债务比率。欧洲的做法则是,削减财政预算和政府支出,同时希望银行及债权人减记债务,这必然使银行业和经济前景雪上加霜。

      当前,世人对推出欧洲共同债券充满期待,认为创建一个欧元区共同债券市场可以消除流动性、信贷以及汇率风险。高负债国家将可以获得较为廉价的资金,银行则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抵押品,围绕两者偿债能力的担忧也将随之消退。但现在最大的麻烦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的前提,应有个可持续的财政基础,而在当下,把高信用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欧元区共同债券,不但不是“防火墙”,反而可能触发“连坐”风险,资产进一步遭抛售。

      另一方面,规模同样巨大的欧洲国债市场与美国国债市场正在争夺债务资源,而推出欧洲共同债券将会加剧两者的竞争。在标普将15个欧元区国家列入降级观察名单之后,又将把EFSF、欧洲大银行以及为其担保国奥地利、芬兰、法国、德国、卢森堡与荷兰的长期AAA信用评级均置于“负面观察”名单之中,这也为未来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和杀伤力。

      眼下,因为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债又受到热捧,而全球资金越是流入美债,欧债融资就越发困难。如此,美债和欧债正在形成彼此加强的恶性循环,然而,欧洲的问题不可能永远掩盖美国自身的问题。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2012年美国的债务对GDP之比将达67%,不仅远大于去年40%的债务依存比,更大于几乎是过去40年37%平均数的两倍。外界开始意识到,如果未来两三年内美国仍未在赤字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上取得进展,有效削减对债务的过度依赖,那么美国国债收益成本无疑也将面临大幅上升的可能性。

      欧债危机还在继续,全球债务危局也不会就此止步,多米诺骨牌还会继续翻倒。在没有真实经济增长的情形下,发达国家想消解过度的债务,只有两种结果:要么靠市场力量的选择冻结债务,要么将债务货币化,但这有使这些国家陷入长期停滞之虞。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