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国会作证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未明示会有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着实令不少人大失所望。不过在笔者看来,美联储还留了一手。
细读一下伯南克过去两天的讲话,尽管没有明言QE3,但他的确描绘出了一幅较很多人预想都更为谨慎的经济图景。1日在参议院,伯南克再次强调,过去一年来,失业率下降的速度超过预期,但经济增速似乎不给力,失业率的下降与经济的复苏程度,尤其是经济增速,有些“不相符”。
在骨子里,伯南克依然深信他所推行的印钞策略。面对国会议员们的质疑,伯南克再次高声为前两轮QE辩护。
“如果回顾2010年11月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当时很多人都担心会大幅推高通胀,会损及美元并且对于促进增长不会有太大效果。”伯南克正告国会,“现在回过头去看,我认为这些措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从一些美联储决策成员口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局乐于推行又一轮QE的主观意愿。
周四,也就是伯南克在国会作证当天,握有今年货币决策投票权的美联储旧金山分区银行总裁威廉姆斯透露,美联储今年“很可能”仍不得不通过进一步扩大自身资产规模为经济提供新刺激。另外几位决策成员也表达了支持更多宽松政策的观点。
美联储如此执着于QE,某种程度上是吸取了三年前的教训。早在2009年3月,伯南克就乐观地表示,已经感受到了复苏的“嫩芽”。但在那之后,美国经济在当年二季度再陷负增长,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也仅为1.6%。这让伯南克背上了过分乐观的骂名,美联储也不得不在2010年11月开启了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QE2。
所以说,现在美联储的基本立场就是,不要轻言乐观。换句话说,别看伯南克没有暗示要推QE3,但一旦经济出现风吹草动,这仍是美联储的第一选择。
不光是美国,从欧元区到英国再到日本,无一不沉迷于QE。有投行做了统计,上述“四大”经济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相对其GDP的比重达到24%,较2007年翻了一倍还多,今年可能进一步升至26%。
QE带来的大量流动性,尽管在一开始可能惠及股市,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上涨终有一天无法持续。还要考虑到,西方印钞带来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反过来也将制约企业和经济的表现。
新兴经济体更可能再次深受其害。有专家指出,当前的形势似乎复制了2010年:当时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酿成恶性循环,热钱纷纷涌向新兴市场,金砖国家无一例外出现了物价“高烧”的状况。中国CPI涨幅突破5%,并在2011年进一步“破6”;印度、巴西、俄罗斯也高达5%至9%不等。新兴经济体的政策紧缩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初。眼下,西方的新一轮量化宽松大潮已渐成气候,新兴经济体需要格外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