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成功的海外创新与拓展历程,对于中国内地基金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先锋集团起步于1975年,专注于指数化投资,将被动投资交易成本低廉与投资决策透明度高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短短三十多年间增长迅猛。
在澳洲的本土化过程中,先锋秉持了一贯坚持的指数化投资理念。1997年先锋集团在澳洲创立子公司的次年,就发行了四只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指数系列产品;1998年则针对个人投资者发行了一系列指数基金产品,包括一只货币基金、两只全球不动产指数基金、两只上年发行的股票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份额,以及三只不同股债配置的混合型基金。至此,澳洲先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指数产品线全面铺开。
相对于坚持优势的先锋集团,Capital 集团则更注重产品设计的前瞻性。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管理层就意识到着眼于全球市场的投资将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于是集中研发力量创立了市场上第一个覆盖全球股票市场的指数并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推向市场。为市场接受之后,公司适时推出了投资于全球股票市场的开放式基金——CI全球股票基金,以CI全球指数为业绩比较基准。其后的1979到1983年间,集团位于伦敦、东京、与中国香港的分支机构陆续投入运作,为整个集团公司立足本地市场的投资研究提供充分的支持。
全球化投资的理念开始盛行之后,这位先行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其时还鲜有人问津的新兴市场股票。1986年,Capital集团旗下专职服务于机构投资者的Capital保卫者信托公司(Capital Guardian Trust Company)发行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只投资于新兴市场股票的产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同基金采用多基金经理制也是Capital集团在1958年的首创,至今仍为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广泛应用。长期实践表明,多经理制无论对分散投资风险,还是降低基金经理离职对管理运营与业绩的冲击都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另一著名资管大额富兰克林·邓普顿则依靠海外并购拓展整合优势产品线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扩张。
1988年富兰克林收购了罗斯柴尔德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从1 20亿美元急增至400亿美元之上。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策略性收购活动,不但成功令公司的投资管理范畴扩展至固定收益产品以外的其他领域,也使其全球业务拓展到欧亚大陆,其中1992年完成收购邓普顿(Templeton)系列基金,公司正式更名为富兰克林·邓普顿;1996年公司收购了著名的深度价值型产品,互惠系列基金 (Mutual Series Fund) ,完善了公司在行业基金与挖掘资产并购重组机会方面的产品优势。
进入千禧年,富兰克林·邓普顿集团继续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收购计划,将其业务范围继续向全球市场扩展。2000年收购了位于加拿大的Bissett基金;2001年收购丰信信托公司(Fiduciary Trust)及其旗下的丰信信托基金,这是一只自1931年起为机构与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专业投资公司。2006年到2009年公司陆续在印度、巴西、日本、韩国、中国、越南及迪拜等地开设资产管理子公司或合资企业。至此,富兰克林·邓普顿公司通过多项海内外并购整合了一条完整的优势产品线,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各资产大类与客户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