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圆桌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基金公司国际化战略:一场适应水土的长跑
  • 营销篇:试水RQFII 基金境外营销任重道远
  • 机构篇:落子香港 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 海外资管机构全球化样本
  • 投资篇:QDII基金前两月平均涨幅逾10% 产品日益多元化
  •  
    2012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基金公司国际化战略:一场适应水土的长跑
    营销篇:试水RQFII 基金境外营销任重道远
    机构篇:落子香港 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海外资管机构全球化样本
    投资篇:QDII基金前两月平均涨幅逾10% 产品日益多元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营销篇:试水RQFII 基金境外营销任重道远
    2012-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丁宁

      

      在A股市场之外,基金公司的市场号召力如何?至少从首批基金RQFII产品募集的不完全统计情况来看,答案是“有待加强”。

      作为构建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香港发展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一步棋,首批RQFII的发行更多具有“试水”意味。然而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产品的境外募集营销能力是衡量其品牌知名度的重要表征。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投资者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内地基金公司需要更多业绩去证明其投资价值,以此助力营销推广,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急行慢热RQFII

      统计显示,目前有9家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发售RQFII基金产品,分别为汇添富、南方、大成、华夏、博时、嘉实、海富通、易方达、华安;此外,国泰君安、中信、中金、广发、招商、海通、申银万国、国信、安信等多家券商系香港子公司也加入其中。

      尽管针对记者有关募集进度的提问,部分基金公司海外业务负责人“三缄其口”,但从目前公布的信息看,除了华夏与嘉实两家宣布额度已基本使用完毕之外,其余基金公司手中多少有些“余粮”。业内人士交流的信息也显示,RQFII产品销售情况普遍“清淡”。

      有媒体报道,香港证监局日前发布最新一季的季度报告表示,目前在香港发行的RQFII产品遭到市场冷遇,2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额度开卖至今只卖出半数,部分产品被迫延长认购期。

      对于首募预期,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此前较为乐观,毕竟自2010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在香港市场引起了持续的热议。如此,为何RQFII基金产品首发未如同QDII基金当年般受到追捧?

      业内的一个共识是,产品扎堆火线发行,市场空间被挤压。资料显示,去年末证监会发放牌照后,多家基金公司为争抢“首批”产品的“名分”竞相申报,香港证监会在不到3周时间内核准了18只RQFII基金产品,《金融时报》称“这种速度据信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从获批到发行,经历的时间过于短暂,投资者对于RQFII产品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嘉实国际固定收益部总监关子宏(Thomas Kwa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由于众多机构竞相将产品推销上架,导致渠道受堵,所以RQFII产品首发整体较为清淡。”

      事实上,由于追求进度,不少RQFII基金在完成募集进入建仓期后还未拿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资格。某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公司RQFII产品开始建仓,但因为银行间债市的交易资格还没拿到,所以只是适度参与交易所债市交易。

      此外,分析人士表示,由于规定限制,此番募集的RQFII基金产品主投债市,各基金公司所设计产品具有较高同质化,且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放缓以及离岸、在岸债券市场利率的收窄影响,RQFII产品预期收益率吸引力不高,因此投资者兴趣并不高。

      

      营销三道关:品牌、产品设计、渠道

      作为构建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香港发展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一步棋,首批RQFII的发行更多具有“试水”意味。从长远来看,当前QRFII基金的销售瓶颈可能并不要紧,因为对于那些寻求投资人民币并更深入参与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些产品仅仅代表了又一轮机遇而已。

      然而从基金公司国际化发展层面去看,此番RQFII首募遇冷折射出的则是掣肘其出海远洋的国际化营销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在投资者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内地基金公司需要更多业绩去证明其投资价值。”分析人士表示:“然而从近几年基金公司海外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可供证明的历史业绩并不多,因为基金公司海外业务本来就不多。”

      关子宏也坦诚,从中国内地基金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尝试着进行了一些零碎的业务,但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太低。“前几年受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中国内地基金公司缺乏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关子宏同时表示,此番RQFII的推出可以说是中国内地基金公司首次以集体姿态向中国香港及其他地区市场投资者亮相,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后续证明自身实力的舞台。

      除了品牌,产品设计模糊也是影响基金公司海外营销能力的一个因素。

      分析人士表示,成熟市场的投资产品一般定为较细,面向散户与面向机构投资者的产品在风险收益设计上有较大区别,此波RQFII产品在定位方面并不明晰,这一方面与主投债市的硬性规定有关,另一方面也带有基金公司在A股市场发行产品时定位较为模糊的特点。

      机构投资者代表荷兰合作银行股票衍生部董事黄集恩指出,机构投资者对于将RQFII基金纳入资产配置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目前市面上的RQFII基金是同时面向散户和机构的,而同一基金要同时平衡散户和机构的需求,在技术操作上是有难度的。比如,散户希望基金主要买国债或高评级债券等稳健型投资产品,对基金收益率要求不高;而机构却能承受更高的风险,对收益率的要求也更高。这导致机构投资者认购也不是很踊跃。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RQFII产品的募集中,60%源于香港零售银行,20%来源于香港私人银行,另外20%来源于机构。

      此外,渠道缺位也是此番RQFII遭冷遇过程中,中国内地基金公司在港子公司所暴露出的不足。分析人士称,和券商相比,基金系的RQFII在销售中更为被动,因为部分券商之前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都有经营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业务、投行业务等,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而基金公司却是从白纸起步。

      “香港的银行多是混业经营,换句换说,其自身也能开展部分类似于基金公司的业务,卖基金公司卖产品,实则是在分流自身的潜在客户,销售热情难言高涨;而中国内地基金公司目前在香港并没有自身渠道,散户市场基本依靠银行,在类似产品营销时往往受制于人。”分析人士表示。

      南方某基金公司海外业务负责人坦言,中国内地基金公司“落子”香港时间有限,业务进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在品牌建设等方面任重道远。而此番RQFII基金产品的试水,正好给基金公司一个机会去与渠道接触演练,也给市场一个将目光投向中国内地基金公司海外业务的理由。他预期,随着RQFII产品相继进入建仓期,如果能够取得不错的业绩,相信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对相关产品感兴趣。

      多家受访基金公司海外部门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尽管“首单”行情并不火爆,但作为重要的产品阵地,RQFII基金将会被作为长期发展的方向,华安基金甚至表示,已有意向开发第2只RQFII产品,其设计方向偏向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