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圆桌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周线七连阳背后有隐忧
    上周主力资金净流出191亿
  • 上周大宗交易井喷 成交金额达36亿元
  • 活动预告
  • 市场动态
  • IPO还是再融资?
    券商投行战略面临抉择
  • 每日关注
  •  
    2012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9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市场
    周线七连阳背后有隐忧
    上周主力资金净流出191亿
    上周大宗交易井喷 成交金额达36亿元
    活动预告
    市场动态
    IPO还是再融资?
    券商投行战略面临抉择
    每日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IPO还是再融资?
    券商投行战略面临抉择
    2012-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钱晓涵

      ⊙记者 钱晓涵 ○编辑 朱绍勇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IPO之际,市场对于再融资的关注度明显下降。在不少机构眼中,IPO承销家数与金额,俨然成为评判券商投行实力强弱的唯一标准。

      

      再融资筹资金额屡超IPO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A股市场的IPO融资金额为2720亿元,再融资(含公司债,不包括资产类的重大资产重组)则达到了3909亿元,后者较前者超出了43.7%。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A股再融资不仅在总量上远超IPO,平均单笔融资规模(16.92亿元)也明显高于IPO(9.82亿元)。

      事实上,A股市场近几年的再融资筹资金额均超过IPO,而这一点在2011年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业内人士指出,A股市场IPO的“大单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再融资的“大单时代”却正在降临。对于券商投行而言,是继续在IPO的“红海”厮杀,还是在再融资的“蓝海”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成了必须尽早抉择的战略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全年,A股市场共计有706家企业发行证券,分别涉及IPO、公开增发、上市公司债、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以及企业债,共计筹得资金10057亿元。其中,IPO企业277家,共计筹资2720亿元;公开增发10家,共筹资289亿元;定向增发119家,共计筹资1576亿元;配股13家,共计筹资372亿元;上市公司债80家,共计筹资1259亿元;企业债198家,共计筹资3428亿元;可转债9家,共计筹资413亿元。此外,另有55家企业还实施了单纯向大股东或其他股东发行股份认购资产、不筹资的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行为。

      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IPO筹资额为2720亿元,仅仅占到上年同期融资额4911亿元的51.70%。“IPO筹资额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发行市盈率滑落造成的单位融资效率下降。”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指出,2010年IPO平均筹措资金为14.15亿元,而2011年则骤降至9.82亿元,下降幅度高达30.6%;其次是发行数量下降,2010年IPO发行数量为347家,2011年则为277家,下降幅度约为20%。

      

      两份排名

      如果仅仅考虑IPO融资的承销情况,平安证券无疑是2011年的最大赢家,而曾经长期垄断券商投行霸主地位的中金公司,过去一年则遭遇了滑铁卢。

      2011年,主承销金额在100亿以上的投行有6家,平安证券与国信证券分别以298亿元和260.4亿元占据前两位,其承销上市公司数量也雄踞前二。承销金额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和中信建投。

      中金公司在IPO承销上的“陨落”出人意料,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0年,按国内IPO主承销商募集资金排名,中金公司除了在2008年和2010年排名第二,其他年份始终稳居榜首,但是2011年全年,中金公司仅有两单入账,承销金额为63.2亿元,按主承销金额排名第15,按主承销数量排名第41。

      如果综合考虑IPO与再融资的情况,券商投行格局则又是另一番天地。从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股票、可转债、公司债和企业债)总体筹资情况来看,中信证券笑到了最后,其以承销总金额720.5亿元、占据7.40%市场份额的业绩排名第一;位列第二名的是国泰君安证券,其承销总金额为673.1亿元,占据了6.91%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的是平安证券,其承销总金额为631.7亿元,占据的市场份额为6.49%;国信证券紧随其后,以 563.6亿元的承销金额位列第四;排在第五位的是中信建投,其承销金额也达到了527.7亿元。

      与2010年的承销情况相比,变化较大的莫过于中金公司和中银国际,中金公司的股票承销金额由2010年的1497.96亿元降至去年的439.6亿元,其排名也由第一位下滑至第六位;中银国际的承销金额从2010年的936.55亿元降至2011年的296.7亿元,其排名也由第三位滑落至如今的第十二位,跌出前十。与之相反,部分券商排名逆势增长,影响力不断提升:中信证券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国泰君安由第四位升至第二位,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也分别由2010年的第七和第八名升至2011年第三和第四,可谓老牌劲旅业绩常青,新锐券商更进一步。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券商投行战略选择的主要方向。”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平安、国信正是依靠自身在中小企业项目上的独特优势,得以在投行界迅速崛起,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券商投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老牌券商为例,凭借在再融资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依然能够在投行界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