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来经济增长目标的首次降低,向世界发出了怎样的信号?值此承上启下关键一年,我国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在哪里?温家宝总理昨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究竟蕴含何种新意、深意?
“上证演播室”第一时间邀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就上述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艾家静
“主动降低增长目标,让经济运行绷得不那么紧,才能为结构调整提供更广阔空间。”
一开场,张平就对适当降低增长目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会出现下滑,而是为了淡化对经济增速的刻意追求,从而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此举同时意味着,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更加倾向于民生、保障领域,更好地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可以说,“7.5%开启了中国转型的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蕴含三大新意
PM2.5,这是近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然是具有新意的。
窥一斑而见全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意集中在三方面:逐步向着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机制体制改革;强调社会管理对政府职能的替代。
在张平看来,PM2.5直接针对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思路。
“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数量已经超过农村居民,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发展阶段。此时此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针对居民的最基础的环境保护指标,一改过去只注重工业化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体现了保民生的深层考虑。”
另外,张平补充称,去年我国节能减排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今年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节能减排力度将更大。
在谈及价格改革时,张平指出,改革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价格改革尤其是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展示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
眼下,电力、石油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已在逐步推进。张平提醒:只有理顺价格改革并理顺监管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纵深。
毕竟,改革自身是痛苦的,结构性的改革更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7.5%是GDP下限 4%是CPI上限
7.5%的目标增速,会不会让人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经济“硬着陆”的错觉?
张平坦言“无须担忧”。
尽管说了这么多年“保八”,实际上每年经济增速都远远高于8%,“很多时候‘保八’成了一种形式。”张平指出,至于今年7.5%的目标值,可以视为一种预测性、引导性目标,而非约束性指标。
“主动降低GDP预期目标,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一定会下滑。”从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经验看,GDP增速保持在7%的水平就能保证存量就业和增量就业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设定7.5%的目标是留有余地的,既能保障就业,又能为调整结构留有空间。
而从世界范围看,受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影响,中国经济受外部冲击较大,GDP增速稳定在7.5%,已属非常好的运转态势。
至于价格水平,“中国经济能够容忍的CPI涨幅最多为5%。”据张平介绍,一旦CPI涨幅超过5%,通胀压力特别是通胀预期压力明显加大。因此,4%左右的通胀水平符合预期,有益于经济健康发展。
具体到今年的实际情况,实现4%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太大困难,未来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空间也较为宽松。
投资不能轻易放下 名义税负明显过高
要消除一种误区:经济增速降下来不代表经济结构就能迅速转变。张平强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仍需发力。
“过去主要靠两大轱辘:投资和出口。”张平分析称,今年进出口可能会下降,经济更倚重于投资,尽管从经济平衡角度而言这样并不理想,但消费是个慢变量,不会一蹴而就发生质变,在拉动经济过程中发挥强大的主动力。因此,“经济要发展,投资不能轻易放下。”
张平提醒,问题的关键点是要弄清楚投资的投向,是继续在过剩产业还是开拓新领域。而对所谓的新领域,也需要区别看待。
比如,全世界都在走绿色道路,催生大量的绿色设备生产空间。“绿色设备使用是节能环保的,但生产过程是耗能污染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张平还提到了结构性减税问题,他直言:目前我国的名义税负明显过高,未来减税仍需“给力”。
(相关报道详见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