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两会特别报道·上证面对面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集中加仓告一段落 基金心态趋谨慎
  • cnstock
  • 经济增速放缓担忧加重
    反弹行情进入敏感期
  • 银行业高利润背后
  •  
    2012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集中加仓告一段落 基金心态趋谨慎
    cnstock
    经济增速放缓担忧加重
    反弹行情进入敏感期
    银行业高利润背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业高利润背后
    2012-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陈宁远 ○主持 于勇

      

      2月中旬银监会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银行利润的数据引起广泛的争论。从中国银行业本身看,这些数据漂亮至极,中国商业银行2011 年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 年增加2775 亿元,同比增长36.3%。利润如此之高有点出乎意料。因为按照宏观的货币政策而言,去年一年央行是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一直处在历史的高位。这些都明显加重银行的经营成本。

      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生息资产,其生息资产带来的利润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而国外银行如花旗等大约只占比20%到50%不等。简单比较资产和资本回报率,可能无法明确银行经营得好坏。道理简单,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基本都是负债造成的,而海外银行的资产都是主动管理造成的。前者主要的资产形成是存款和贷款,而后者是以受托资产和管理他人资产为主的。前者的问题是资本损耗较快,需要不断的补充资本金;而后者抗周期性较差,因为它们的主要客户是零售市场,只要是宏观经济不好,消费乏力,这些海外银行的收入下降就会十分明显。

      这一点从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之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也受到市场的冲击,但利润非但没有下降,相反还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历次危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固然有银行经营能力提高的原因,但主要拜政府扩大投资所赐。

      银监会的报告显示,2011 年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2.15 万亿元,同比增长29.3%。表面上的逻辑是生息资产增长和净息差扩大共同推动了净利息收入的增加,但实际上还是四万亿刺激政策连续性的结果。这种结果使得我们无法乐观银行收入继续高速增长,因为银行的实际的经营模式和资产结构并未发生本质性变化,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信贷资产(生息资产)。

      以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来分析,2009年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0%,到2010年变化为9.97%,2011年6月为9.82%。近三年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表面看不大,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因为补充核心资本有两种途径,一种靠利润留成比例的适当扩大,虽然近三年工行的利润可观,2009年为1286亿元,2010年为1652亿元,去年上半年为1095亿元,但这追不上以信贷为主而盈利扩张速度的超过30%的银行对资本金的要求。

      于是工行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补充核心资本金,即在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直接补充核心资本。工行曾于2010年向市场进行过A+H股的股权融资和债转股融资,其中A股发行250亿可转债、以及每10股配0.45股的A+H股的配股(募集资金额分别为人民币337亿和港币130亿),合计融资金额超过710元人民币,相当于2010年核心资本净额的10%强。

      即便如此2011年上半年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比之2009年还是下降了8个bp,比2010年下降了15bp,若扣除这710亿元股权式融资的资本补充,工行今年的核心资本净额不到7300亿元,如此一以来核心资本充足率可能要下降97bp,而只有9%了。

      从宏观经济的投资,到银行为补充资本金不停的融资这两重角度来说,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年度过万亿的利润,并不说明因为中国商业银行对市场的贡献大,所以获取了高于其他行业的利润,或许只是说明靠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在产能过剩投资和基础设施盲目投资的推动下,形成了银行利润的泡沫。

      这个泡沫不仅吞噬了实体经济的利润,从长期看对花团似锦的商业银行来说也是很危险的。按照银监会的报告显示,在所有指标良好且上涨明显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却在下降(下降1.9%),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要知道中国商业银行去年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2.15 万亿(这实际就是实体经济支付的高昂的融资成本),而实际的净利润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更何况从对银行本身的投资来,谁也不能保证资本消耗这么快的中国商业银行,就一定能保持如今看上去不错的不良资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而且总能如愿从资本市场上不断地补充到新鲜的资本。这一点从股市里银行股的走势也能看出,尽管中国五大行的指标都比花旗好看,但股价的表现却远逊色。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