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价值报告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地方融资平台
    贷款风险如何缓解
  • 谁在误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 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助推力亟待强化
  •  
    2012年3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地方融资平台
    贷款风险如何缓解
    谁在误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助推力亟待强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助推力亟待强化
    2012-03-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稳步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发展水平不高,所占份额偏低。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应尽快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强化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助推力。

      ⊙梁达

      

      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2012年政府主要任务时表示,将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服务业加速发展,尽快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份额。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稳步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发展水平不高,所占份额偏低,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

      

      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仍显不足

      1.发展速度仍低于GDP,且不均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低于当年GDP(9.2%)0.3个百分点。在服务业中,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结构上看,虽然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表现为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较为落后。2005-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占GDP的比重由14.2%下降至11.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8.6%上升至20.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占GDP的比重由5.6%下降至4.7%。

      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005-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8.1%上升为12.0%,提高了3.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所占比重由11.4%上升为13.0%,提高了1.6个百分点。

      2.服务业所占份额总体偏小。

      尽管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为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就一直停滞在40%左右。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与“十一五”规划要求的43.3%还差0.2个百分点。

      通过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国家50%左右的水平。

      此外,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34.1%,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以上,同属金砖国家的其他国家也能达到50%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

      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国际比较

      (单位:%)

      ■

      3.公共服务业与居民生活需求仍有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2009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教育、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加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相当不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供给较为短缺,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强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

      4.地区之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历史、自然、投资环境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北京市,达85.1%,最低的是河南省(28.6%),两地区相差额46.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就业人数看,2010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达74.1%,与比重最低的广西(25.6%)相差48.5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潜力大,但仍需加力

      多种迹象表明,要实现我国经济战略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目标,服务业是主导,服务业是关键,服务业是突破口。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实现经济跨越式转型,是当前我国的战略选择。

      无论从国际比较、发展现状,还是从发展潜力分析,我国服务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

      一、从国家支持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政策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服务业的增加值提升4个百分点,并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此,服务业势必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支撑产业。

      二、城市化进程加速必然会推进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而且城市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对服务业的推动效应是叠加的。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3%,正处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同时又具有服务业所需的消费大市场这个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加快增长,消费性服务需求如餐饮、零售、旅游等将会加快提升,与之相关的服务业潜力很大。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在这一大环境下,服务业有望成为内需扩大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按照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届时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不考虑汇率变动)。

      当小康家庭达到一定数量规模以后,消费结构的升级势在必然,居民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享受型转变,一方面意味着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要上档次,变得更加多样、高档;另一方面则预示着这些方面的支出在居民整体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娱乐、休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加大,表现为旅游、高等教育、休闲等领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四、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国需要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既要适应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完成服务业国际转移承接与让渡的接力,在调整中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和附加价值;可以降低能耗,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保障大量社会就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适当缩减贸易顺差,可以引进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从优势上看,服务业就业容量最大。据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数的50%,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80%,就业的充分曾对保持美国消费的持续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一步需要多措并举,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是要将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之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在于服务业落后,今后要加强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健康、协调发展,适应新一轮以全球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服务业发展潮流,把实现服务业开放性跨越式升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二是要实行税费优惠扶持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税负过重是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今后应逐步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范围,改变服务业税负过重的状况,财政税收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在投资方向上,要逐步加大服务业的投入,通过投资方向的调整来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使三大产业之间的格局变得更加合理。同时,要进一步放松行业管制、降低行业进入门槛,使每个服务行业都能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得到良性发展,从信贷、税收、技术等方面对中小服务企业提供支持。

      (作者系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