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价值报告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经济减速了,
    投资也该换挡了
  • “小微企业”成政府工作报告新词
  • 实体经济“空心化” 不能承受之重
  • 小企业大问题
    年年都在提 今年特别热
  • 一个小微企业代表的独白
  •  
    2012年3月8日   按日期查找
    5版: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经济减速了,
    投资也该换挡了
    “小微企业”成政府工作报告新词
    实体经济“空心化” 不能承受之重
    小企业大问题
    年年都在提 今年特别热
    一个小微企业代表的独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小企业大问题
    年年都在提 今年特别热
    2012-03-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艾家静
      3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体,将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他们对资金极其饥渴,他们对融资极其无奈——小企业,大问题,年年喊,年年难。

      2012年,有点不一样。

      过去一年的热词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7次提及小微企业,明确要求“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

      过去一年的故事化为代表委员的期盼:从官员到专家,从国企大佬到银行高管,无不出谋划策破困局,让小企业的日子好过起来。

      否极则泰来。种种迹象显示,减税、信贷支持、垄断行业“非禁即入”等呼吁已久的改革,有望在今年取得实际进展。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小企业,没问题。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艾家静

      关键词:缺钱

      金融机构多爱一点 利率市场化VS民间借贷阳光化

      筹钱,仿佛一道无解的方程式,令千万中小微企业剪不断理还乱。

      一份调查表明,小微企业在全国有4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GDP的60%,税收的50%和城镇就业的80%,是中国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是社会安定和谐最可靠的稳压器。

      可是他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在某个对90家中小企业的相关调查中,就有12家通过民间借贷8397万元,共支付利息约1100万元,比支付同期银行利息高出近50%。

      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宁愿咬牙承受高出一半的民间高贷,也不愿向银行贷款。”李钺锋直言:问题还是在银行。“由于银行嫌贫爱富,在贷款审贷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的待遇过于压迫。”

      银行也有苦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在参加经济界小组讨论时表示,我们鼓励银行向占用资本金少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商户倾斜。但是“如果我们告诉银行,你每年得放多少钱给中小企业,就成了行政干预。”

      而且,“中小企业贷款这一块的不良率是正常贷款不良率的3至4倍,这只是平均数据,个别地方还要高,高出十倍的都有。”刘明康说。

      两难之下,全国人大代表、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提出,应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及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银行间的竞争方式将由资产规模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势必会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看来,应在机制上做到大银行解决大企业,小银行解决小企业。“四大银行,贷款几十亿、几百亿,解决了大企业的问题。而让其做几千上万元的业务,确实为难。”李毅中说,这就要允许民营资本、地下钱庄冒出来,合理合法地解困小企业。

      李毅中指出,机制进步,方可治本。

      关键词:减税

      税少收一点 减税VS免税

      融资难之外,高赋税也是压在诸多企业肩上的一座“大山”。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口径,去年全年,我国全部税收收入中来自各类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为92.06%,面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仍有18个,涉及收费项目高达69个大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各界代表委员集体呼喊:减税!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直陈现行税政弊端:一是税种繁多、二是税率太高、三是重复征收、四是乱收费严重。

      傅军算了一笔账:增值税是中国的第一大税种,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7%。我国的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其基本征收比率为17%,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要缴纳。

      除增值税外,有利润的企业要另缴25%的所得税,房地产企业还要缴纳30%-60%的土地增值税,企业还必须代扣员工3%-45%的个人所得税……

      可以说,中小企业收入的50%到60%都交了税费,这合理吗?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认为:现在正是为中小企业减税的最好时机。

      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与全国政协委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再度联名递交了关于“对微型企业实行免税”的提案,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出台政策,对于3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实行全额免税,并长期实行。

      种种迹象显示,中小企业今年的税收负担会明显降低。

      关键词:投资领域

      “天花板”多拆一点 新36条VS改变竞争模式

      “欢迎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只有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加快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宙表示。

      “真正落实‘新36条’,促进各类经济主体公平竞争,我们举双手赞成!”全国人大代表、飞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继宝表示。

      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传出的又一个好消息。

      由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名提交的《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已经被列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号提案。

      提案建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为铁路市政建设带来更加充裕的资金,保证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也可以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使用高科技发展新产品,走出单纯的价格竞争模式。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国家发改委此前已召集45个部门,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相关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