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里有个说法叫“buy time”,直译过来是“买时间”,放在希腊身上很合适。
当地时间9日一早,希腊政府自豪地宣布,旨在为该国减债逾1000亿欧元的债券置换计划大获成功,共有85.8%的民间债主自愿参与这次的“赔本买卖”。
这笔买卖也为欧盟最终向希腊拨付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命钱扫除了最后障碍。
消息一出,早几天还蔫头耷脑的全球股市亢奋不已。美股周三、周四连涨两天,一扫周二大跌3%的晦气;沉浸在乐观预期中欧洲股市周四更大涨超过2%,并推动周五的亚太市场普涨,日经指数时隔七个月再度在盘中站上万点大关。
如果再往前看,其实从去年底的欧盟峰会开始,金融市场就已经重回“风险模式”:欧元对美元一路反弹并重新站稳1.30大关,美股创出近四年新高,原油一度突破110美元。
金融体系的其他领域也在陆续发出积极信号。好至德国,差到希腊、葡萄牙,最近都能顺利地以较几个月前低很多的成本发债融资。过去三周,欧洲央行甚至不需要继续在二级市场买入欧元区重债国国债“托市”。
种种迹象都表明,对欧债和金融市场来说,这一两个月是迎来了难得一遇的“蜜月期”。
但这样的“蜜月”绝对价值不菲,据笔者估算,至少超过1.2万亿欧元。仅在过去短短两个月,欧洲央行就向欧元区放水超过1万亿欧元。
问题在于,流动性绝不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有效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本周二,也就是欧洲央行向金融体系贷出5295亿欧元不到一周后,欧洲金融机构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居然达到了8275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换句话说,央行贷出的钱,兜了个圈子又物归原主了,丝毫没有流入实体经济或是债市。
欧洲人自己也明白,要治好欧债病的关键在于帮助希腊等成员国重塑自身的“造血”能力,关键在于经济竞争力,在于推动结构性改革。
在这方面,欧元区本身就有个好榜样——德国。就在十几年前,德国还是“欧洲病人”,但历经两任政府,在经过了劳动力市场、移民等关键领域的痛苦改革过后,德国经济重新焕发青春,并成为当下欧元区的定海神针。
为了推进上述改革,德国曾经付出了很大代价,施罗德政府几年前甚至为此黯然下课,但德国从中得到的好处显然远远超过了付出。
有人说,欧债无解,但可以拖,只是总有拖不下去的一天。对希腊或是葡萄牙、西班牙等重债国而言,眼下用重金买来的“蜜月期”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
对不管是德国、欧盟还是欧洲央行来说,砸钱总是有限度的。执掌欧洲央行的“超级马里奥”周四已经放话:别指望还有第三轮的开闸放水。接下来要看希腊等国的政治家们如何表演:是得过且过,还是居安思危,将直接决定欧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