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专版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产业纵深
  • 12:两会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美联储维持现有货币政策 大宗商品“短空长多”
  • 保证金涨跌停板双双下调
    棉稻现货企业或将受益
  • ■策略研究
  • ■机构观点
  • 期指重挫逾2% 空方主力加码下月合约
  • 期货公司联手私募 未来资管雏形隐约浮现
  •  
    2012年3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市场·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市场·期货
    美联储维持现有货币政策 大宗商品“短空长多”
    保证金涨跌停板双双下调
    棉稻现货企业或将受益
    ■策略研究
    ■机构观点
    期指重挫逾2% 空方主力加码下月合约
    期货公司联手私募 未来资管雏形隐约浮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货公司联手私募 未来资管雏形隐约浮现
    2012-03-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叶苗 ○编辑 杨晓坤

      ⊙记者 叶苗 ○编辑 杨晓坤

      

      尽管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尚未开闸,但创新的洪流已在业界破冰。据记者采访得知,目前诸多期货公司正在与私募基金合作,由私募发行产品,由期货公司介绍有委托理财需求的客户并提供交易跑道。这种“私募出产品、期货公司出客户”的模式,满足了投资者对资产管理的迫切需要,期货公司也在未触及禁区的情况下,扩张了经纪业务的规模。

      专家表示,在期货行业长久不能进行代客理财的情况下,这种尝试为未来的期货资管“落地”提供了现实可能,一旦取得业务许可,这些私募或将被“吸收”为期货公司的交易团队。但同时,目前的创新也需要在合规上更加注意,避免期货公司的经营风险。

      期货公司联手私募创新

      A公司是一家中型券商系公司,近期在期货市场上的代理交易量上升较快,令人瞩目。当记者来到公司的时候,正逢一家期货私募在公司进行路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A公司已经跟10家左右的私募有了合作关系,这些私募的交易通道也开在这家期货公司。

      “他们会发行一些产品,以对冲套利产品居多,我们的客户如果对此有兴趣的话,就可以购买他们的产品。”该负责人介绍,从去年以来,股市赚钱效应下降,而期货的对冲风险优势逐渐凸显,市场上的量化产品、套利产品非常受欢迎。不少期货投资者也纷纷询问期货公司,能不能找到相关渠道帮他们进行专业操作。“如果让客户自己做,他们也许做得好,但也许很快就被消灭了,交给私募基金的话,总体效益是很不错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止A公司采用这种方式,目前不少中小期货公司都在采用这种方式快速扩张规模。相对于一些更为激进的变相理财形式,这种方式显得较为温和,委托理财关系发生在投资者和私募之间,期货公司的获利来源依然是经纪业务,并未触及代客理财的禁区。

      这些合作私募的来源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期货公司通过实盘大赛等形式挖掘和网罗到的优秀团队;二是在日常业务来往中原有的私募开户客户。另外,也有不少期货公司采用了和私募基金互相推荐客户的形式。

      记者了解到,这种“私募发产品,期货公司出客户”的方式,对于期货公司有两个好处:一是虽然客户资金被私募基金吸收,但私募基金的操作依然在期货公司的通道上,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不受影响,由于私募基金采取的多是量化操作,因此手续费可能比客户单独操作更多;二是由于公司掌握了一批盈利能力强的私募,打出了品牌,上门来的客户就更多了,他们的资金最终都会沉淀在期货公司。

      另据了解,目前期货私募多数采用合伙制形式,因此这些跟期货公司合作发行的产品,也以合伙制方式募集为主。

      资产管理雏形隐约浮现

      “这样的现象很正常。”期货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胡俞越教授表示,随着未来各项创新业务和创新品种的出台,中国期货业即将进入到机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占主导的时代。但由于期货公司长久以来不能代客理财,缺少资产管理的能力,未来一旦获得资管业务许可,很可能会催生期货公司和私募之间更大的互动。“很有可能的一种发展方向是,期货公司将这些私募基金吸收为期货公司的团队,未来就成为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事业部。”

      胡俞越表示,未来期货公司要建设四大团队,即管理、经营、操作和研发团队,其中操作团队是核心。目前期货公司不但要培育商品和金融领域的现货机构,也要培育专业期货投资机构,例如私募。“虽然目前期货公司采用的方式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行业的创新不是事先规划的,而是大家先做了之后,再归纳出来的。”

      专家认为,虽然“私募出产品,期货公司出客户”模式运行效果不错,但并非没有风险,一旦出现亏损,如果事先的约定权责不清的话,期货公司可能会受到波及,所以在合规上还需要进一步谨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