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苹苹 唐真龙
卡在身边却出现刷卡记录?人在国内却有国外的消费记录……随着信用卡被“克隆”盗刷的风险日渐增大,信用卡用卡安全问题再次被持卡人热议,尤其近期关于信用卡是否应设置密码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信用卡业内人士提醒,设立密码对于卡片来说是一种保护,而持卡人平时也应该从细节处多留意用卡安全。
用卡安全有争议
众所周知,信用卡刷卡消费有凭签名或凭密码交易两种方式,银行一般建议持卡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来自由选择交易方式。
但是此前一直被人们认为更为安全的凭借密码交易方式被人质疑——日前,一位网名为“Kcat”的网友发帖宣称,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安全。因为一旦遭遇盗刷,有密码的持卡人将要付全责,但是凭借签名消费的持卡人则可以通过认定权责由银行来负责赔偿。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否认了这一观点。“如果持卡人选择凭签名消费,是由商户验证客户所持卡片的真实性及验证客户签名来完成,但由于仅验证签名无法完全防范第三方冒用,因此发卡行一般推荐客户尽可能使用密码。”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如此表示。
事实上,密码验证是信用卡支付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验证工具,同样情况下有密码的卡一定比无密码的卡安全,因为多了一重验证环节就多了一重保障,并且密码的确是比其他工具更私密也更不容易被他人获取验证的信息。只不过,这样的安全控制需要客户本人参与和尽责。
让我们假设一下卡片遗失时发生的情况,假如两张卡片同时遗失,不设密码的信用卡可以被人轻易地用于POS机消费或者进行ATM机取现;而设置密码的卡片则多了一重安全保障。在未知密码的情况下,该信用卡无法被盗用。而且根据目前中国银联的仲裁规定,但凡音同(卡面上打制的凸字字母与持卡人身份证件上的姓名读音相同),即认定“相符”,因此仅凭签名确认消费的方式确实相对“危险”。
因此,对于信用卡是否需要设置交易密码的问题,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交易时不使用密码验证比有密码更容易被盗刷。但同时也有银行信用卡专家提醒持卡人:假如因为持卡人未妥善保管密码,导致密码泄露,比如曾将密码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曾经在不安全的设备或网站上操作造成密码信息泄露等等情况,在信用卡被盗刷时,持卡人仍需对此承担责任。
留意细节避风险
对于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持卡人能够“倚靠”的银行服务是“信用卡失卡保障”。 据了解,所谓的失卡保障是指银行承诺对于信用卡持卡人挂失前一定时间内发生的盗刷损失,由银行承担一定金额的赔付。目前银行提供的失卡保障时间段一般为48小时—72小时。
“但并非所有银行都推出了该项服务。”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专家告诉记者,“有些银行将这作为一项服务,持卡人可以免费享受,有些银行则需要持卡人自己申请开通该服务。”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信用卡都能享受失卡保障,也不是所有信用卡在被盗刷后都能获得银行的赔偿。而且很多银行规定,失卡保障只针对POS机刷卡消费,不包括通过网络、电话和ATM机发生的盗刷。也就是说,失卡保障是被设限的,即便持卡人拥有了这一权益,未必就可以高枕无忧。
此外,目前虽有多家银行拥有失卡保障赔付,可对挂失前一定时间内发生的盗刷进行赔偿,但基本针对签名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对于设置密码的卡片而言,密码是持卡人预先设置的,密码的泄露与持卡人自身的疏忽脱不了关系,对于这样的损失银行和商家自然是不会负责赔偿的。
但目前也有个别能对设密码消费提供赔付的银行。如交通银行信用卡的“用卡无忧”服务,在保障期间,针对持卡人通过POS机刷卡签字完成的交易,挂失前48小时所发生的损失,不论是否设置密码,包括凭“密码+签名”方式交易的盗刷也可以获得赔偿,可享每卡最高4万元人民币的赔付金额。
但是银行信用卡专家提醒,为了避免盗刷风险,持卡人仍需在平时留意细节,注意用卡安全。“比如持卡人到目前盗刷、‘伪卡’盛行的欧洲和东南亚旅行或公干后,回国后尽量与发卡行协商换一下卡片卡号,以防原卡信息被盗取后在国外被盗刷。同时建议持卡人开通很多银行提供的信用卡短信消费提醒。一旦信用卡被盗刷,这项服务可以及时提醒持卡人相关情况,减少损失的同时也可及时向银行申请失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