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徽商李思聪:担保业“有利可图” 重在规范与口碑
  • 李思聪:
    在规范稳健中创新发展
  •  
    2012年3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徽商李思聪:担保业“有利可图” 重在规范与口碑
    李思聪:
    在规范稳健中创新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徽商李思聪:担保业“有利可图” 重在规范与口碑
    2012-03-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鹏峰 凌云峰 ○编辑宋薇萍
      李思聪 本报记者 枫林 摄

      徽商李思聪:

      担保业“有利可图” 重在规范与口碑

      广东华鼎担保公司危机仍在持续。近日有消息称,陈奕标控制下的广东华鼎、创富担保公司共7名高管被刑事拘留,公安机关以涉嫌骗取贷款为由对这两家公司立案侦查。

      华鼎案发因由外界基本已达成共识,即以理财之名截留客户贷款,但投资失利,加之经营不规范,银行对其收紧闸门,终至资金链断裂。尽管相关方仍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信心似难以挽回。

      目前,广东众多担保同业、相关银行及企业如履薄冰。在这个时点上,广东最大民营担保公司——广东银达融资担保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思聪近日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发现,李思聪及其执掌的广东银达担保集团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平稳与自信。他对本报记者表示,担保公司最重要的是诚信、做出口碑,稳扎稳打、正规经营正是银达能成为广东最大民营担保集团公司的主要原因,也因此,在担保同业人人自危的今日,他依然可以“高枕无忧”。

      ⊙记者 周鹏峰 凌云峰 ○编辑宋薇萍

      A

      风险聚焦

      上海证券报:华鼎担保危机让外界再度将目光聚焦到担保行业,甚至有学者认为,20%的担保公司都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或经营等问题,您认可这个说法吗?

      李思聪:需要强调的是,像华鼎这么大规模的担保公司出现危机在广东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广东整个担保行业的秩序还是好的。

      但我也认为20%的担保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是有可能的,因为担保公司良莠不齐,确实有一些是拿到牌照“混饭吃”,担保业务未真正开展起来。

      以广东为例,广东担保行业由广东省政府授权金融办管理并发经营许可证,目前广东发证的担保公司有360多家,一年担保额在八百亿上下,但这些担保额实际上主要是由其中20%-30%的担保公司做的,另外百分之五六十的担保公司都很小的。

      华鼎事件后,监管会进一步加强,银行也会提高门槛,更审慎,这样一来,那些经营不规范、资本实力比较小的担保公司肯定慢慢就出局了,这也很正常。

      上海证券报:不少担保公司出问题与其不专注主业,违规投资相关,很多担保公司也认为仅靠担保业务收入很难生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担保业务真的很微利?

      李思聪:我不这么认为。其实担保公司做得规范,做出了品牌,银行给一定的授信,且风险控制好的话,收益率可以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甚至略高。

      简单来说可以这么衡量担保业的盈利点:担保公司一年担保额能够达到公司资本金的两倍就可以达到盈亏平衡,超过资本金的两倍就有盈利。

      我们集团本部注册资本金7.8亿,加上控股的担保公司,资本金有十四、五亿,总资产23亿,一年做得担保发生额达到100亿,担保费收入占到我们收入的60%-65%,另一部分收入来自我们利用自有资金委托银行贷款,购买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做质押等。

      比如,我们与番禺区政府合作的一个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才两个亿,去年总收入达到1亿,三十多个员工,人均收入达到两三百万,担保费收入占收入的70%,7000多万的担保费收入怎么能说不赚钱。

      目前担保行业还享受很多优惠的政策,比如免营业税,且可以在税前提取准备金,冲抵或少交所得税,每年几级财政,包括中央、省、市、区都会有些补贴,银达一年拿到的补贴就有近千万,应该说政府从整个宏观面还是很支持的,关键是公司本身能否做好,如果公司本身资质不行,银行不认可,就难说了。

      总之,不是这个行业不可以做,但要做得规范,让会做的人去做。

      上海证券报:您刚才也说到盈利的前提是风险控制的好,但现在银担合作中,担保公司承担了全部风险,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对担保公司盈利就会带来很大冲击,这是否是目前担保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李思聪:现在担保公司基本是全担风险,因为银行强势,担保弱势。对银行来说,有你一个担保公司合作不多,无你也不少,所以银行不想承担任何损失,这种不平等是由这个行业定位造成的。

      我们早在七八年前就呼吁要风险分摊,但这需要自上而下制定规则,比如对资质良好、经过认证评估达到一定级别的担保公司,银行可考虑根据等级划分承担适当比例的分摊风险,但这很难,目前我们公司评级为3A-,已经是中国担保公司最高等级,但还是很难与银行谈风险分摊的问题,仅有个别银行跟我们分摊风险,风险分摊比例也仅有10%。

      但我不认为这是担保行业的发展瓶颈,其实很多担保公司只要能获得银行的准入及授信就感到万幸,更别提风险分担。

      担保公司关键是要做出品牌、口碑、练风险控制能力,银达刚开始授信也不多,也是做一单是一单,但合作几年后,当银行认同了你的信誉和能力后,授信就多了,去年一年我们从银行获得的授信就有200亿。

      B

      民营危机

      上海证券报:大家都注意到,目前担保公司危机主要集中在以民营担保为主体的河南、温州、广东等地,但以国企为担保主体的上海、东北等地区案件发生率就很低,是否可就此认为担保民营体制本身存在缺陷?

      李思聪:这个行业很脆弱,目前风险确实主要集中在民营担保公司。中国目前有6000多家担保机构,超过50%是国有,上海,江苏、重庆、东北等地大的担保公司都是国资,广东则以民营为主导,97%以上担保公司为民营,温州跟广东差不多。

      不过我认为不能将民营担保公司案件推之为民营机制本身的问题,实际上,广东真正出问题的担保公司也不多,几年来,除了今天的华鼎,还有就是2008年的中科智,不具有普遍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无论是上海、重庆还是东北等国有担保公司占主导的省市,担保量都没有广东做的大,对中小企业的贡献率也没有广东高。

      以民营为主体的广东担保业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900亿至上千亿的贷款担保,而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发展顾虑更多,因为一旦形成烂账,政府要承担损失,因此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更高。

      与此同时,民营担保公司也最贴近市场,能够真正的为中小企业服务。这是国企难以做到的,对于目前国有担保公司高管来说,有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顾虑,就是做好了没奖励,但做不好有可能“帽子”都没有了。

      整个广东(不包括深圳),正式发牌的担保公司有360多家,真正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才不到10家,所以这个行业在广东很特别,实际上,360多家中,有经常性业务的约三分之一,但他们很专业很市场化。

      C

      监管之过?

      上海证券报: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不是各地担保公司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监管方是否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李思聪:货币政策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还是担保行业本身良莠不齐,第二个主要原因是监管方法不当。

      现在整个担保业监管五花八门。之前七部委联合成立了一个担保行业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银监会,但联席会议出台了暂行管理办法就没有再具体监管,而是全权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监管,地方政府可以指定任何部门管理,有的地方政府指定经信委管理,有的则指定中小企业局监管,有的是金融管理办公室,这些部门本身都有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放在监管方面的精力不足。

      上海证券报:今后有没可能统一到某个部委管理?比如统一归到银监会以及各地银监局?

      李思聪:原来是有过让银监会统一管理的想法,但那时银监会领导好像并不愿意接手,从逻辑上来说不愿接手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旦统一归口银监会,那么银监会左手要监管银行,右手要管理担保公司,银监会很难在两个“儿子”之间权衡。

      不过我认为,重点是担保公司本身出身、发展良莠不齐,有一些担保公司滥竽充数,说不定,在某些监管部门相关领导心里,担保公司就是杂牌军,不像银行出身那么高贵。

      后来国务院倡导设立联席会议,目前中国联席会议只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反洗钱的,另一个就是担保行业,但担保这么大个行业,由联席会议监管,没有一个专门部门,可能是难以做到位的。

      全国担保量一年接近1万亿,占到全国信贷投放总量七分之一左右,金融危机阶段占比更大,以广东为例,2009-2010年,担保规模基本800亿-1000亿之间,占了五或六分之一,这么庞大的量,中央层面应有一个专门部门对其进行领导和管理较妥。

      D

      何去何从

      上海证券报:您觉得未来中国担保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怎样的?

      李思聪:中国担保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两个:一是政府投资,但要改变经营机制,公司化运营;第二个就是让做得规范且优秀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让大家都来约束它。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散兵游勇下去,还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正常来说,担保应该是由政府来做,国外民营担保公司很少,中国是个特例。目前这个行业比较脆弱,我们在想,是因为很多不应该或不懂担保的人涉足了这个行业,才导致这个行业经常出问题。我觉得未来主流还是应该政府牵头做担保比较好,但国有性质担保公司也有弊端,市场化程度相对不高,做好了没奖励,出事了又有风险,没有活力。

      比如某地一国有担保公司,资本金高达近10亿元,在担保行业算是“巨无霸”,但这家国有担保公司真正做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不多,基本都是做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满足银行的合规要求,很多小担保公司倒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但风险控制很差,生命力又不强。

      上海证券报:您预计今年担保行业会是个什么局面?

      李思聪:今年应该比2011年会好些。担保业生存的基础一是中小企业的状况,二是银行的支持力度,这两点在刚开完的两会上政府比较重视,我想今年担保业经过去年的洗礼后会有一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