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上证零距离
  • 7:观点·专栏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 版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苹果商标案有无第三条路?
  • 当下全球金融深层矛盾究竟在哪里
  • 信托制度及法理特许价值创新亟需顶层设计
  • 降级!这次轮到大摩了
  • 天价墓地促使“小产权墓”热销
  • PMI升势超预期,但经济尚未完全转好
  •  
    2012年4月5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苹果商标案有无第三条路?
    当下全球金融深层矛盾究竟在哪里
    信托制度及法理特许价值创新亟需顶层设计
    降级!这次轮到大摩了
    天价墓地促使“小产权墓”热销
    PMI升势超预期,但经济尚未完全转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降级!这次轮到大摩了
    2012-04-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伟一

      朱伟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快过去5年了,但迄今余波未断,令很多西方银行大佬坐立不安。信用评级大佬穆迪近日又表示,5月将决定是否下调17家国际金融机构的信用级别,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三大美国银行赫然名列其中。 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有储蓄和其他商业银行业务,且许多子公司信用评级不错,所以日子还相对较好过,摩根士丹利以证券业务为主,又无优质子公司支撑,处境颇为艰难。

      这可是华尔街银行老大为数不多的低头求人之时。大摩第一把手詹姆斯·戈尔曼(James Gorman)不得不数度出马,找穆迪一再恳谈。也难怪戈尔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想看,如果摩根士丹利信用级别真被下调,其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势必大幅增加。公司风险增大,债权人势必要求更高的收益率和抵押品,交易对手也会要求摩根士丹利提供更多担保。事实上,美国的共同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也确实正在重新考虑其与那些问题银行的关系:或要求重订合同,或干脆避免与问题银行交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大银行也是自作自受。信用评价下调之所以会重创华尔街的银行交易,是因为那些银行从事具有赌博性质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而且是悄悄地赌:并不在交易所结算交割,而是私下进行。如果是在交易所或结算公司结算交割,那信息自然更为公开,而且交易所或结算公司实际上也就交易提供了默示担保。所以,交易双方的风险较小,交易对手自然也不会索要高额担保。有人说,资本市场像赌场,现在看来其实资本市场在很多方面似乎还不如赌场。比如,人们通常所说的赌场,是指有政府执照和场地的赌场。而欧美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场外交易,更像在公海上设赌的海轮。因此,欧美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投放深水炸弹,逼迫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浮出水面,在交易所交割结算。

      当初,华尔街与穆迪等评价机构狼狈为奸,共同烹制和销售有毒金融产品。这回他们自己打了起来,而且轮到华尔街银行叫苦连天。这实在也是报应。

      不过,若设身处地想想,穆迪眼下倒也并非故意为难美国这三家大银行。三大银行都有历史上留下来的问题。摩根士丹利曾是华尔街的领头羊,地位远在高盛之上,但近十年来公司发生过两次内讧,每次内讧之后在管理人员的使用上提拔一批,清洗一批,而且下台的人必须离开公司。2001年,摩根士丹利前掌门人约翰·麦克与添惠过来的菲利普·普赛尔争抢第一把交椅,败北后黯然离去。 2005年,麦克在摩根士丹利的一批旧部又成功发动政变,拥戴麦克重归公司掌权,于是普赛尔与他所重用的亲信不得不离开公司。这样反复拉锯,公司难免伤筋动骨,元气大伤。麦克刚刚巩固了自身的地位,迎头又碰上了由次贷危机酿成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摩根士丹利恰在这场危机中押错了宝。

      金融危机之前,花旗集团就给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惹过不少麻烦,而且花旗集团扩张速度太快,麻烦积压成堆。2009年奥巴马总统一度豪情万丈,想拿分拆花旗集团,杀条牛给鸡看看,让世人领略一下这位新锐总统的霹雳手段。假如不是财政部长盖特纳顶住不办,花旗集团就不是今天这样了,第一把手潘迪怕也早就下台了。美国银行在收购美林的交易上也闹出了问题,信息披露不够,前首席执行官刘易斯因此而鞠躬下台。

      被评级机构“黑”了一下的银行自然多有不满。但信用评级到底也不只是评价机构说了算,白宫在其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美联储刚刚完成了对美国主要银行的压力测试,虽然花旗集团通过了测试,但美联储认定花旗集团的资金不够充分,如果增发股息和回购公司股票,便会影响银行的财务稳定。此外,银行也给自己估算过风险,其结论自然是好于评价机构和美联储的结论。比如,摩根大通自我评价的结论是,如果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到2013年年底,摩根大通的资本金中由股本金以及已披露的准备金组成的一级资本都可以保持在8%,但按美联储的测法,摩根大通的一级资本只有5.4%。 所以华尔街银行就反复打探美联储的测试方法。但要是美联储的测试方法事先让人知道,银行不就可以在测试之前做些手脚,让结果变得更加好了么?

      评级、评价都有主观成分,难免会有争议。但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之所以争论不断,是因为金融危机还没有远去。而金融危机阴影不散,是因为欧美并没有着手真正的金融监管改革。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