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去年底预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多次放松,目前已经被印证了两次,每次0.5%,总计释放了八千多亿信贷资金。中国的银行信贷市场是多层次的,却不是全流通的,信贷总额中约有60%以上是刚性信贷,主要面向“央企央项(中央级投资项目)”。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主要影响的是弹性贷款,主要面向地方控股、国有控股和民营企业,在弹性贷款之中,地方和国有控股企业相对刚性,最后才会流到民营企业,而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企业恰恰是民营企业。由此推论,银行信贷放松的第一批受益者通常都是活力较弱的企业,而后逐级扩散,直到活力较强的企业成为受益者时,我们才会看到经济的强势回升。所以,软着陆的经济依然欲振乏力,还要继续注水才能看到活鱼成群。从两个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差异也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货币效应主要发生在官方指数的样本国企,并未传递到汇丰指数的样本民营。温州银监局的数据显示,至2月末,温州“跑路”企业数增至234家。其中涉及银行贷款的152家,贷款额40.72亿元。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会摆脱政府政策这只“手”,政策是阳光,货币是雨露,雨露滋润禾苗壮,股市投资人不见真佛不烧香。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至少还要再降3-4次,政策才能从阳光变成雨露,从王谢堂前燕飞到寻常百姓家。政策如风,货币如水,风动水动,水涨船高!
游走在中美两国之间,不知不觉地就会比较两国经济复苏的前奏:中国经济看政策,政策要看货币量;美国经济看银行,银行送钱到邮箱。我家的邮箱比任何经济预测都准:如果连续三个月没收到银行寄送的信用卡,经济危机就快来了;如果每个月都收到了银行的信用卡,经济就开始复苏了。回国后家里的邮箱很少再收到银行的信用卡,几年间又悟出了一个经济政策周期的风向标:M2,即广义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货币量的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货币量增速的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政策周期,增速上升则经济加速,股市楼市触底回升,增速放缓则经济减速,股市楼市随后下滑。这个指标虽然不像美国家里的邮箱那么精准,大概率为十中八九,屡试不爽!
2011年的中国股市萎靡不振,原因之一就是货币量的增速从年初的19%下调到最低13%,全年平均仅13.6%。今年以来,货币量增速13.2%,2月16日央行披露的年度目标是14%,市场预期下降,股市“龙游浅水”,跌不下去也飞不起来,顺势而为者就波段操作为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