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路演回放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馅饼”还是“陷阱”? 高折价定增项目考验机构眼光
  • 上周股票开户数
    仍维持较低水平
  • 资金追逐下
    信用利差收窄
  • 车险乱象揭秘 部分财险巨头不惜代价抢份额
  • 市场动态
  • 本周公开市场
    或继续净投放
  • 海外市场再度震荡 QDII基金四月以来净值受损
  •  
    2012年4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馅饼”还是“陷阱”? 高折价定增项目考验机构眼光
    上周股票开户数
    仍维持较低水平
    资金追逐下
    信用利差收窄
    车险乱象揭秘 部分财险巨头不惜代价抢份额
    市场动态
    本周公开市场
    或继续净投放
    海外市场再度震荡 QDII基金四月以来净值受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馅饼”还是“陷阱”? 高折价定增项目考验机构眼光
    2012-04-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钱晓涵

      “馅饼”还是“陷阱”?

      高折价定增项目考验机构眼光

      ⊙记者 钱晓涵 ○编辑 梁伟

      

      随着A股反弹行情的逐波演绎,一度遭市场放弃的“定增”概念股,又一次进入机构投资者视野。

      去年四季度,股市出现恐慌性下跌。不少欲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因股价跌破定向增发预案底价,不得不搁置再融资计划;部分对资金极度渴求的上市公司,甚至主动向下修正定增底价,试图以此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支持。

      即便如此,整个定增市场在去年四季度的交投依然冷冷清清,个别上市公司在完成定增之后,股价连续跳水,参与机构普遍浮亏严重,对于市场上新出现的定增项目,也都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进入今年以来,这一局面出现较大改观,部分上市公司股价经历连续反弹之后,重新回升至定增底价之上,这也为上市公司重启定增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想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再融资的公司有很多,我现在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专门为定增上门路演的上市公司,颇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部投资经理、君得增投资主办人郑晓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现价远远高于定增预案底价的所谓“高折价”项目,折价率超过30%的项目就多达15只,总的融资计划高达数百亿元。“折价率超过30%,意味着参与定增的资金一旦成功获配新股,立刻就实现了高达30%的浮盈,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收益率非常诱人。”

      据郑晓川介绍,折价项目的出现是由于“时间差”所致。去年四季度股市大跌,不少想再融资的公司被迫向下修正定价底价,但从提出方案到股东大会通过、再到证监会批准,时间周期在4-6个月,这段时间大盘已经重新涨起来了。“换句话说,上市公司的定增底价是在市场情绪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制定的,目前市场情绪回暖,高折价现象就此出现。”

      目前,市场上折价率最高的定增项目,是国海证券不超过50亿元的定增计划。今年1月20日,国海证券董事会公布定增预案,宣布拟以不低于10.12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十名投资者定向发行新股,当时国海证券的股价仅为11.45元/股左右。

      然而,此后三个月内,国海证券股价一路狂飙,截至昨日收盘,国海证券收报19.37元/股,较定增发行底价高出了91%。

      与国海证券相比,鑫龙电器的定增之路无疑更为“坎坷”。去年10月11日,鑫龙电器董事会抛出5.14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定增预案底价为12.88元/股。此后,由于大盘连续下挫,鑫龙电器最低跌至11.11元,明显低于定增预案底价,这使得定增计划遇到障碍。不过,进入2月以后,鑫龙电器股价突然井喷,最高上涨至25.48元,折价幅度达到98%。目前,市场上折价较大的定增项目还有包钢股份、龙星化工、实益达、超华科技等,折价率接近50%。

      如此巨大的折价率好比天上掉下的“馅饼”,到底要不要参与?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似乎是一道谁都会做的判断题。不过,鉴于定增项目存在长达一年的限售期,机构对于高折价的定增项目依然持谨慎态度。

      “是不是要参与定增,不仅要看折价,更还是看公司基本面。”郑晓川表示,公司的基本面如果不行,哪怕就是给再大的折价也没有投资价值,毕竟长达一年的锁定期内什么都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