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圆桌
  • 14:焦点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133:信息披露
  • 134:信息披露
  • 135:信息披露
  • 136:信息披露
  • 137:信息披露
  • 138:信息披露
  • 139:信息披露
  • 140:信息披露
  • 141:信息披露
  • 142:信息披露
  • 143:信息披露
  • 144:信息披露
  • 145:信息披露
  • 146:信息披露
  • 147:信息披露
  • 148:信息披露
  • 149:信息披露
  • 150:信息披露
  • 151:信息披露
  • 152:信息披露
  • 153:信息披露
  • 154:信息披露
  • 155:信息披露
  • 156:信息披露
  • 157:信息披露
  • 158:信息披露
  • 159:信息披露
  • 160:信息披露
  • 161:信息披露
  • 162:信息披露
  • 163:信息披露
  • 164:信息披露
  • 165:信息披露
  • 166:信息披露
  • 167:信息披露
  • 168:信息披露
  • 169:信息披露
  • 170:信息披露
  • 171:信息披露
  • 172:信息披露
  • 173:信息披露
  • 174:信息披露
  • 175:信息披露
  • 17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9: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T9:汽车周刊
  • T10:汽车周刊
  • T11:汽车周刊
  • T12:汽车周刊
  • T13:汽车周刊
  • T14:汽车周刊
  • T15:汽车周刊
  • T16:汽车周刊
  • 当前物价形势与上半年走势预判
  • 宏观调控应注意防止经济“硬着陆”
  • 银行利润合理增长
    好处多
  •  
    2012年4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当前物价形势与上半年走势预判
    宏观调控应注意防止经济“硬着陆”
    银行利润合理增长
    好处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前物价形势与上半年走势预判
    2012-04-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前我国物价总水平平稳。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高位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未来一段时期,总需求放缓、通胀预期减弱、猪肉价格上涨周期趋于结束和粮食丰收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预计201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全年上涨3.5%,物价涨幅4%的调控目标可实现。为此,物价调控的重点应着重于资源价格改革和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

      ⊙张前荣

      

      当前物价运行形势及特征分析

      1.居民消费价格高位回落,物价上涨结构性特征依然突出。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同比平均上涨3.8%,涨幅低于2011年1.6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低于全年4%的调控目标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CPI同比上涨3.8%,农村上涨3.8%。

      一季度,食品和居住价格累计同比平均分别上涨8.3%和2.0%,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3.0和4.5个百分点;食品和居住分别拉动CPI上涨2.56和0.33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67.5%和8.7%,两类价格对CPI的贡献率为76.2%,表明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和居住价格拉动,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依然突出。从影响因素看,一季度,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分别拉动CPI上涨2.2和1.6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57.9%和42.1%。

      2.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

      分类别看,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而从历史数据看,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一直处于下跌态势,即使在物价上涨时期也是如此,如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上述三类价格则分别下降1.5%、0.7%和0.9%。而进入2011年以来,这三类类价格也出现上涨。

      2012年一季度,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累计同比平均分别上涨8.0%、3.7%、3.6%、2.4%、2.6%、0.2%、0.1%和2.0%,表明2011年以来物价涨幅范围有所扩大,值得关注。

      3.工业生产者价格延续回落态势,上下游价格走势出现分化。

      2012年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累计同比平均上涨0.1%,比去年同期回落7.0个百分点。分月看,PPI1月同比上涨0.7%,2月涨幅与去年持平,即同比上涨0%,3月同比下降0.3%;PPI环比1月下降0.1%,2月上涨0.1%、3月上涨0.3%。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累计同比平均上涨1.0%,比去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分月看,PPIRM前三月同比分别上涨2.0%、1.0%和0.1%,PPIRM环比1月下降0.3%,2月和3月环比均上涨0.1%。

      2011年7月以来,以PPI为代表的上游价格高位回落,上游价格与CPI为代表的下游价格的涨幅差逐步缩小,2011年10月份以来,两者走势出现分化,上下游价格倒挂。2012年1-3月,CPI与PPI涨幅之差分别为3.8、3.2和3.9个百分点,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有所减轻。

      4.房价调控效果初显,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2012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平均上涨0.12%,涨幅比上月回落0.56个百分点,新建住宅价格环比平均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05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37个,比上月减少16个,下降的有27个,比上月增加12个,持平的6个。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有4个,环比持平的有21个,下降的有45个。

      2012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平均下降1.46%,跌幅比上月扩大0.2百分点,环比平均下跌0.12%,环比下跌幅度比上月缩小0.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24个,较上月减少6个,下降的城市有44个,比上月增加7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11个,持平的城市有14个,下降的城市有45个。

      

      物价上涨影响因素与走势预测

      当前我国经济在政策调控和“稳中求进”基调的引导下呈平稳回落态势,经济的回调减轻了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加之通胀预期减弱和以猪肉、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趋稳,有利于今年物价总水平平稳运行,全年物价涨幅4%的调控目标可实现。

      1.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

      第一,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有所缓解。进入2012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双双放缓,出口需求大幅回落,我国工业进入去库存阶段,相关行业生产收缩,工业增加值增速超预期下滑。201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1个百分点。

      从三大需求面看,2012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8%,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出口名义增长7.6%,比去年同期回落16.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比去年同期回落12.4个百分点。

      2012年,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继续落实和深化将抑制投资增速;前期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和当前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政策尚未出台,导致消费动力不足;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出口需求进一步放缓。初步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较2011年有所回调,物价一般是总需求的滞后指标,因此,总需求的放缓将有利于缓解后期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

      第二,通胀预期明显减弱。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一般与前期或前几期物价水平密切相关,近几个月来,我国物价明显回落,居民通胀预期有所减弱。

      据央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12年一季度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19.7%,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2和2.4个百分点;62.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9和4个百分点,34.9%的居民认为可以接受,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5.2和3.3个百分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2.1%,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3.3和10.7个百分点。其中,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31.4%,较上季度下降5.4个百分点。通胀预期的回落有利于后期物价水平保持稳定。

      第三,猪肉价格趋稳和粮食丰收有利于稳定食品价格。今年1-3月,猪粮比价平均值为7.0,高于去年同期0.19点,且明显高于6: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养殖依然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近几个月来,生猪存栏和能繁育母猪数量稳步回升,截至2月底生猪存栏和能繁育母猪数量分别为45846万头和494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2%和4.6%。2012年1月份以来,全国大中城市猪肉出场价已经连续10周稳步回落,2012年3月底15.43元/公斤,价格较1月底下降11.5%。

      预计今年后期猪肉供求偏紧的状况将有所缓解,猪肉价格将稳步回落。2011年受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的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增产,达到5.7亿吨,增长4.5%。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供给增加对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趋于稳健。2012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4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70亿元,基本符合全年8万亿左右的预期;截止到3月底,M1同比增长4.4%,比去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3.4%,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也低于14%的调控目标;一季度贸易顺差为6.7亿美元,顺差额度不大,2011年四季度以来,外汇占款也有所减少,贸易逆差和外汇占款的回落减轻了央行的对冲性压力,有助于缓解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2.支撑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

      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我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特别是原油,2011年原油进口量为25378万吨,对外依存度达56.5%,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过高,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会较为迅速传导到国内,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增强,我国的物价调控难度不断加大。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拉动下,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数回升势头明显,3月份为55.9%,比上月回升1.9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4个月呈回升态势,为2011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

      第二,投资过快增长拉动物价上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快速增长,可以认为高投资是本轮物价上涨的诱因。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CPI的历史数据看,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CPI涨幅一般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年,当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高于20%时,在此之后的1-2年内一般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十一五”期间,2006和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23.9%和24.8%,实际增速为22.1和20.2%,导致2007和2008年的CPI上涨4.8%和5.9%。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了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政策,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30%、23.8%和23.6%,实际增速为33.2%、19.5%和15.6%,导致2011年物价上涨5.4%。因此,从固定资产投资和物价水平的变化关系看,由于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较快,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物价仍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

      第三,人口红利效应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难改。近年来用工荒已经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经济已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将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下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据VAR模型测算,2009年1季度至2011年4季度,劳动力成本对CPI的贡献率最大,为44.1%。中国在短期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工资刚性”,人力资本价格只能涨不会跌。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会加剧我国商品生产的成本增长,进而推动我国物价水平在长期内高位运行。

      3.对2012年物价走势的初步预测

      2012年,我国将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总需求放缓、粮食丰收、猪肉价格涨幅收窄、房地产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翘尾因素减弱等决定了2012年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高货币存量及负利率拉动投资和资源价格改革将支撑物价涨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CPI上涨3.5%。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物价调控工作

      1.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4%的物价调控目标,已经为资源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价格改革的力度,不要再次错失良机。

      一是缩短现行成品油的调价周期,更加灵敏的反应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增加成品油调价机制的透明度,探索建立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以便为日后成品油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的标杆;二是煤炭与电力价格改革要同步,以便避免电荒的常态化,加快推行阶梯电价,参考广东和广西按照“市场回值法”对天然气定价的试点经验,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注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未来一个时期,货币政策调整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实施“有扶有控”的结构性政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货币政策应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为主。经过多次调整,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相对高位,2012年应将存款准备金率逐步下调2-3个百分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当前主要的政策选择;二是信贷政策应加大向民生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倾斜,并不断加强对有资质、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

      3.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成本已成为当前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要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的影响,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教育和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三是加大投入,培养新一代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准义务教育范围。

      4.优化投资规模和结构

      投资能增加货币需求,进而拉升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价格,由于当前投资仍处于相对高位,因此,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和稳定物价,应适当降低投资速度和规模。

      一是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农产品生产信息网络,以便稳定农产品价格。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