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正彦
作者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打破银行垄断已成为一种共识,这可能是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银行业一次更大规模、战略性的改革似已不可避免,但只有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金融改革,才能真正打破银行垄断。
最近,关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讨论已经从舆论、理论界扩展到官方,并落实到实际政策措施上。3月末,国务院批准成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目前,打破银行垄断,中央政府也已统一思想。这可能是中国银行业自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银行业一次更大规模、战略性的改革似已不可避免。笔者认为,只有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金融改革,才能真正地打破银行垄断。
首先,要用市场化手段改变目前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打破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
事实上,银行垄断首先是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垄断。经过经济和金融改革近30年,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几乎改变不大。如果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例,银行贷款所占市场份额高达50%以上,银行系统所占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5%以上。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实质就是现有中国银行制度安排的非市场性和垄断性。现有中国的银行制度完全脱胎于计划经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的市场地位并不是来自于市场竞争,其规模之巨并非由规模收益长期累积转化而来。
银行业的垄断性还指中国银行业一直依赖特殊的制度安排获得制度红利,从而在与其他非银行业的竞争中占得先机,银行业几乎成了中国金融业的代名词。显然,要打破银行垄断,实质就是要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安排,改变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
一是通过扩大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增强金融业市场的竞争力量。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合理、多元化而非银行业“一业独大”的金融体系,其中包括让民营金融真正进入金融体系。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不仅增强了金融业的多元市场力量,也扩大了金融业的市场容量,相对降低银行业在金融业的市场份额,也有助于相对削弱银行业的垄断地位。
二是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多元化来增强金融业的市场竞争。银行业为何一直在中国金融业中占据独特地位难以动摇,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金融产品仍较匮乏。一方面,人们不断抱怨银行多收费乱收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把好不容易节约下来的辛苦钱源源不断地存入银行。这反映了当前老百姓缺乏高效安全的投资途径和方式。化解这种矛盾,就需要扩大金融市场容量以及发展金融产品多元化,让投资选择的余地更多、让融资渠道和方式也更多。
其次,要打破银行垄断,就是要改变市场竞争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利率非市场化或曰银行资金价格机制的人为控制,是中国银行业的另一个特殊性制度安排。也就是说,银行的资金价格是由制度“权威”而不是市场决定的,价格(利率)机制对资金供求双方(银行与企业)均不起决定性作用,银企双方的选择带有“寻租”性质的非市场性行为,由此也导致了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无租可寻”。
这样,就形成了中国金融业的又一矛盾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高利贷或地下金融等高利息和高风险的方式进行融资,所承受的资金利率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特殊市场价格机制的保护下,大小银行都能享受着事实上的规则和政策红利,获得通胀税的“实惠”,即负利率。这样的银行资金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银行业,也直接导致银行业的垄断利润和在金融业中的事实垄断。
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的关键就是改变现有的市场规则,否则就难以建立金融业竞争的公平和合理,也难以真正打破银行垄断。从目前来看,现在比较可行的尝试是可以利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机会,推行中小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试点。由于中小银行具有地域优势,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宁愿在提高融资成本后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生存,也不肯被资金问题卡死。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是促进中小银行发展制度安排的重要基础之一。
总之,应该用市场化手段,也只有依靠并采取市场手段,才能真正打破银行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