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专 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欧洲数国顺利发债 欧股早盘冲高回落
  • 希腊2011年财政赤字仍然超标
  • 海合会国家
    计划对烟草征收200%关税
  • 中国对阿根廷出口两年来首次下降
  • 纽约金价23日跌至两周新低
  • 美国决定不对中国镀锌钢丝征收“双反”税
  • 欧洲债情引燃避险潮
    美元多头或迎契机
  • 政治危机添堵 欧债之路又增变数
  • 标普下调阿根廷主权信用评级
    展望至负面
  •  
    2012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财经海外
    欧洲数国顺利发债 欧股早盘冲高回落
    希腊2011年财政赤字仍然超标
    海合会国家
    计划对烟草征收200%关税
    中国对阿根廷出口两年来首次下降
    纽约金价23日跌至两周新低
    美国决定不对中国镀锌钢丝征收“双反”税
    欧洲债情引燃避险潮
    美元多头或迎契机
    政治危机添堵 欧债之路又增变数
    标普下调阿根廷主权信用评级
    展望至负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治危机添堵 欧债之路又增变数
    2012-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晓华

      

      事实证明,德国牵头发起的旨在解决主权债危机的财政紧缩方案,已在欧元区乃至整个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政治反弹。不管是主张重构欧盟“财政契约”的奥朗德胜出首轮大选,还是荷兰内阁一夜间的瓦解,乃至强烈抵制欧元的法国极右翼领袖勒庞在选举中的超高人气,无不彰显了欧洲民间和政界在债务危机解决问题上日益明显的分歧。

      令人担忧的是,在法、荷上演的政治闹剧大有在其他欧洲国家蔓延的趋势,这反过来只会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阻延危机的解决。如同本报之前一直强调的那样,欧债危机没有“速效药”,尽管出现极端“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近期看来有所下降,但欧元区根深蒂固的增长和竞争力难题仍需要很长时间解决。

      A(usterity)计划接连受阻

      荷兰首相吕特23日请辞,将这一轮欧元区因债务危机而起的闹剧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执政联盟未能就削减财政赤字方案达成一致,是吕特辞职的直接导火索。

      同样是反对进一步的财政紧缩,法国左翼总统候选人奥朗德的境遇则要比吕特好很多。因为主张重新谈判欧盟“财政契约”并力促欧洲央行加大刺激增长,奥朗德在上周末的法国首轮总统大选中大获全胜,风头盖过萨科齐。

      在竞选活动中,奥朗德公开抨击了德国极力推动的财政紧缩政策。他表示,正是欧盟推动的一味紧缩政策引起了民间的抵触,从而帮助法国极右翼领袖勒庞在此次选举中获得17.9%的高支持率,仅次于奥朗德和萨科齐。现年43岁的勒庞是一位纯粹的民族主义者,她主张弃用欧元、关闭边境。

      法、荷政界出现的新风向,也契合了最近媒体上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即欧元区所谓的“A(usterity)计划”是否真的可行。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威尔指出,尽管在IMF、欧洲央行和欧盟组成的“三驾马车”推动下,欧元区外围国家启动了严厉的财政紧缩,但今年年初以来,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不减反增。这可能意味着,欧元区的决策者们除了继续推动财政紧缩,也要多花点心思考虑其他的“方案B”或者“方案C”等。

      欧元区政治危机四伏

      上周在华盛顿召开的春季年会中,IMF专门发布公报指出,许多发达经济体需采取进一步行动以巩固财政和降低政府债务,但与此同时,急需重塑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也要避免财政政策过度收缩。

      思考长远的政策出路无疑很重要,但眼下对于欧元区来说,更要紧的是如何应对财政紧缩可能引发的大范围政治动荡,后者可以从荷兰内阁的瓦解看出端倪。

      荷兰一直被视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之一,也是迄今仍保有“3A”评级的五个欧元区成员国之一。在财政紧缩的问题上,荷兰一直是德国的坚定盟友。现如今,连荷兰政府也开始质疑甚至是反对财政紧缩,意味着欧洲对德国领导下财政紧缩的共识正在瓦解。

      吕特的辞职也让欧债危机的“受害”领导人名单再一次被加长。此前,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和意大利、芬兰的领导人都被迫出局。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政治动荡短期似乎还看不到结束的希望。5月6日,法国将举行第二轮大选,力促修改欧盟财政契约的奥朗德可能成功上台;同日,已经过一次“巨震”的希腊政坛也将再次面临选举。希腊两个支持减赤和救助计划的政党的支持率均处于有史以来的低位,选举前景不乐观。另外,爱尔兰将在5月31日就欧洲财政契约举行全民公投。

      在德国,5月6日和13日将举行两场州选举,后者将检验德国左倾的社会民主党能否在明年的大选中取代默克尔领导的中右翼政府。相比默克尔,社会民主党人士更加质疑财政紧缩政策。

      “失去十年”考验各方耐心

      在整个欧洲,选民、政客和投资人都在为经济疲弱和债务高企而担忧,并试图在谋求经济增长与重塑财政纪律之间找到恰当平衡。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以德国为首的阵营认为除了财政紧缩别无他法,另一方面则是批评者说这种策略正在将欧元区推向恶性循环。

      经济学家指出,欧洲政治领导人频频“下课”,反映出人们正在对欧洲解决债务危机的努力丧失耐心。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进程注定会是长期的。

      汇丰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恩在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从萧条到金融抑制》中写道,随着发达经济体的债务负担持续累积,“金融抑制”的现象变得日益普遍。政府为了确保自身能以很低的成本融资偿债,不惜以各种手段来将成本转嫁到其他所有人,包括企业、家庭和消费者等等。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经济“旷日持久的低增长”。

      花旗集团分析师沈明高则认为,短期来看,欧元区崩盘的可能性并不很大,但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欧洲“失去十年”的可能性非常大。就今明两年来看,考虑到欧洲各国还有至少一半的财政紧缩任务要在这两年完成,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仍将面临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