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十一
孙 涤
解决问题时“拍脑袋”,是人们对做决定的人常有的批评。可要,一切想法,偏好、意志、决断,说到头,无不是从脑袋出来的,难道还有别的来源?批评所指,显然是拍了不能干的那个人的脑袋。更常见的,是那个人在拿主意时拍了他不该拍的“那部分脑袋”,或者在不恰当的时候拍了那部分的脑袋。对人脑怎样做选择的实际过程的这个深刻洞察,看来像是在“绕口令”,实际来自于近三十年来行为科学和大脑神经生理活动研究的一系列突破。一群科学家的努力,被卡尼曼(还有特维斯基)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总结成,人脑处理信息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在解释两个处理系统的功能和差异时,卡尼曼一再强调,系统一和系统二并没有大脑生理解剖上的固定位置,和右半脑和左半脑不一样,也没有相对应的人脑的功能区域。卡尼曼之所以用这一对称谓,是为了形象,让人容易理解和记忆,能帮助表述和区分。以各自的关键特征而论,系统一 基于直感、联想、即兴,具象地同情感紧密联系,以启发式的跳跃替代推理,判断快捷形成,并付诸行动的综合处理系统;系统二则是基于理智、推演、解析,抽象地和理智紧密联系,经过逻辑分析有步骤地推导出结论,判断迟缓,要慎重验证后才有所动作的顺序处理系统。卡尼曼根据处理速度的这个核心差异,把系统一简称为“急思维”,把系统二叫做“缓思维”。卡尼曼之所以要这样来命名的一个考虑,我认为,是要显示中立,排除贬此褒彼,而不像“拍脑袋”之类的说法,明显贬斥系统一。
任何人感知和处理信息、形成判断都离不开这两个系统,所有的行为都是两个系统配合的结果。不过,在感知—处理—判断—行为链里,系统一和系统二有着不同的贡献,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大有讲究。我们不妨借用电脑处理信息的一些观念来帮助理解。二十年前在计算机设计上企图模拟人的智能,常常仿效人脑,尽管对人脑到底怎样处理和存储信息的实际过程,当时的了解很肤浅甚至错误。随着计算机的迅速突进和普及,对人脑的理解反而要借助电脑处理的一些术语了。
系统一如同在前台处于活跃状态的程序,掌控着“随机缓存(cache)”,处理信息的速度很快,响应问题不费事;系统二则像居于后台的大程序,启动速度缓慢,而且麻烦、费心力,所以不常被调用。其实处理日常问题,系统一就足以应付,而不需要启动系统二。 因为要花大力气,系统二不但慢而且“懒”,它也乐得把工作信托给“勤快”的系统一来处理。所以除非系统一不能胜任时才会要求系统二来参加处理,或者在系统而发觉系统一不能胜任时,不等系统一要求就出来干预,以响应和解决问题。
剖析两个系统(或处理程序)在人们的选择实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施展什么影响,从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卡尼曼学派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补正了以往的决策科学理论的缺陷。人类的大脑进化到今天,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匹配和协同,已经形成了其固有的倾向。教育、训练、分析能够发挥的校正和纠偏作用,是有其限度的,除非付出了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卡尼曼及其同事深入研究了人类认知的种种效应,以及导致人们在决策和选择经常发生的许多偏失和困扰。特别是发生在系统一仍按惯常的方法来处理情景变化后的新问题,或者系统二疏失应有的监控职守,过分授权给系统一来处理,不加干预纠正的后果。顺便说一句,本系列前面讨论过的一些问题大多是受了他们的启发。
请见下图中的简单测试。系统二明明告诉,两条直线一般长,但系统一感知的偏误很执著。系统二需要时时提醒,一不小心,就会让活跃在前台的系统一掌控信息处理,产生判断和决策上的偏误。
■
有必要指出,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并存着系统一和系统二 ,健全的判断和选择,必然要依赖两个系统相得益彰的合作。我们得明白,关键是哪个系统在什么场合进行处理更为恰当,而不是哪个系统更优的矛盾。
一些人的大脑和心理处理方式倾向于系统一,另一些人则偏重系统二。比如,小布什总统明显地偏重系统一,奥巴马正相反,偏重于系统二的方式,而克林顿比较能兼顾两个系统,更加平衡一些。今年是美国大选年,总统候选人的能力、素质成了热门话题。我们将以他们为例,来增加大家对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感性认识。
请大家即兴(在查证之前)回答下面的问题,以便下期展开讨论。
加州特有的北美红杉是全世界最高和最长寿的乔木,你认为它高过1000英尺吗?你认为它的高度有多少英尺?请尽量精确写下 xxx 英尺。
期待大家参与,通过电脑或手机接入(网址http://bit.ly/xMijrg),也可以通过我的新浪微博@孙涤Bruce输入。http://t.cn/zOzH0nL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