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国务院:加大对小微企业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 政府采购预算总额面向小微企业份额不低于18%
  • QE3重在“存在感”
  • 美继续敞开宽松大门
    美元资产受挫
  • 商业银行可自主确定
    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  
    2012年4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国务院:加大对小微企业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采购预算总额面向小微企业份额不低于18%
    QE3重在“存在感”
    美继续敞开宽松大门
    美元资产受挫
    商业银行可自主确定
    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QE3重在“存在感”
    2012-04-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衡道庆

      

      时下有个流行词叫“存在感”,个中精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似乎参得很透。他让大家知道,不论何时,都不要忽视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存在感”。

      这周的议息会议开罢,汤森路透随即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是十多家美国的所谓“一级交易商”,后者直接与美联储进行交易,最能代表市场主流。调查结果显示,13家一级交易商的预期中值为,美联储最终推出QE3的概率降至30%。而就在4月9日,这一概率还高达58%。

      来自美联储内部的信号,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QE3出台的可能性不大。这周的会议并无太多超预期的元素,但如果要找出任何“惊喜”,那可能就是两名鸽派决策成员的政策立场变得更趋强硬。

      美联储公布的最新材料显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中立场最温和的两位成员不再希望将首次加息的时间延迟至2016年。眼下有7名FOMC成员认为,在2014年提高利率是合适的;而在今年1月时,还只有5名决策者持这样的观点,另有两名决策者希望等到2016年再加息。

      不过,要推翻上面的观点、从完全相反的角度来解读25日的美联储会议,好像也并不那么困难。

      伯南克周三开罢记者会,美国股市三大指数当天全线收高,亚太和欧洲股市周四也纷纷上涨,美元指数则加速下探,一度跌破79。而金价则再现强势。所有这些,都指向市场对于包括QE3在内的更多宽松政策的乐观预期。

      客观地说,伯南克在周三的讲话中也为QE3预留了空间。他表示,美联储仍有充分的准备,使用QE等政策工具的可能性仍很大,只要经济需要,当局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动用上述政策。

      如此看来,这周的美联储会议并没有在QE3方面给外界任何新的提示。不难想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关于QE3出台与否,仍将是媒体和业界争论和猜测的一大焦点。

      笔者以为,从美联储的主观意图和以往经验来看,QE3的关键不在于最终会不会实施,而在于保持外界对于这一“利器”的预期。换言之,QE3到底落不落地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保留一种悬念,让外界知晓QE3的“存在感”。

      伯南克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营造QE3的“存在感”,可能也是从QE2的实施进程中获得了灵感和教训。在首轮量化宽松到期后,伯南克在2010年8月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首次释放了要推QE2的信号。尽管QE2直到当年年底才真正付诸实施,但伯南克适时释出的QE2“存在”信号,却让金融市场信心大振,美国股市中止了连续四个月的大跌,重新踏上一轮长达一年的牛市。

      眼下的情形如出一辙。随着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美国本土的复苏又一直磕磕绊绊,失业率居高不下,美联储主观上希望继续保留QE3的预期,为经济复苏护航。此外,美国今年晚些时候可能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也是伯南克不得不考虑的一大风险因素。美国财长盖特纳26日警告说,随着大规模的削减支出和加税措施在年底生效,美国即将面临危险的“财政悬崖”,经济增长可能遭遇严峻挑战。在25日的记者会上,伯南克坦承,在制定利率政策时,美联储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政府的支出情况考虑在内。

      如果仅以股市为衡量标准,伯南克的策略显然已再次奏效。得益于美联储自去年晚些时候以来一直悉心培育的QE3预期,美国股市持续走高,一度逼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但这样左右逢源的做法也酝酿着很大风险。一方面,伯南克要尽量让市场确信,当局将在长时间内持续提供低廉资金以刺激投资;与此同时,美联储也面临着持续实施超低利率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陷阱”风险:到那时,美联储释放再多的资金也无法继续压低利率,而只会带来通胀、资产泡沫、货币战争等种种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