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衡道庆
时下有个流行词叫“存在感”,个中精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似乎参得很透。他让大家知道,不论何时,都不要忽视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存在感”。
这周的议息会议开罢,汤森路透随即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是十多家美国的所谓“一级交易商”,后者直接与美联储进行交易,最能代表市场主流。调查结果显示,13家一级交易商的预期中值为,美联储最终推出QE3的概率降至30%。而就在4月9日,这一概率还高达58%。
来自美联储内部的信号,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QE3出台的可能性不大。这周的会议并无太多超预期的元素,但如果要找出任何“惊喜”,那可能就是两名鸽派决策成员的政策立场变得更趋强硬。
美联储公布的最新材料显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中立场最温和的两位成员不再希望将首次加息的时间延迟至2016年。眼下有7名FOMC成员认为,在2014年提高利率是合适的;而在今年1月时,还只有5名决策者持这样的观点,另有两名决策者希望等到2016年再加息。
不过,要推翻上面的观点、从完全相反的角度来解读25日的美联储会议,好像也并不那么困难。
伯南克周三开罢记者会,美国股市三大指数当天全线收高,亚太和欧洲股市周四也纷纷上涨,美元指数则加速下探,一度跌破79。而金价则再现强势。所有这些,都指向市场对于包括QE3在内的更多宽松政策的乐观预期。
客观地说,伯南克在周三的讲话中也为QE3预留了空间。他表示,美联储仍有充分的准备,使用QE等政策工具的可能性仍很大,只要经济需要,当局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动用上述政策。
如此看来,这周的美联储会议并没有在QE3方面给外界任何新的提示。不难想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关于QE3出台与否,仍将是媒体和业界争论和猜测的一大焦点。
笔者以为,从美联储的主观意图和以往经验来看,QE3的关键不在于最终会不会实施,而在于保持外界对于这一“利器”的预期。换言之,QE3到底落不落地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保留一种悬念,让外界知晓QE3的“存在感”。
伯南克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营造QE3的“存在感”,可能也是从QE2的实施进程中获得了灵感和教训。在首轮量化宽松到期后,伯南克在2010年8月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首次释放了要推QE2的信号。尽管QE2直到当年年底才真正付诸实施,但伯南克适时释出的QE2“存在”信号,却让金融市场信心大振,美国股市中止了连续四个月的大跌,重新踏上一轮长达一年的牛市。
眼下的情形如出一辙。随着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美国本土的复苏又一直磕磕绊绊,失业率居高不下,美联储主观上希望继续保留QE3的预期,为经济复苏护航。此外,美国今年晚些时候可能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也是伯南克不得不考虑的一大风险因素。美国财长盖特纳26日警告说,随着大规模的削减支出和加税措施在年底生效,美国即将面临危险的“财政悬崖”,经济增长可能遭遇严峻挑战。在25日的记者会上,伯南克坦承,在制定利率政策时,美联储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政府的支出情况考虑在内。
如果仅以股市为衡量标准,伯南克的策略显然已再次奏效。得益于美联储自去年晚些时候以来一直悉心培育的QE3预期,美国股市持续走高,一度逼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但这样左右逢源的做法也酝酿着很大风险。一方面,伯南克要尽量让市场确信,当局将在长时间内持续提供低廉资金以刺激投资;与此同时,美联储也面临着持续实施超低利率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陷阱”风险:到那时,美联储释放再多的资金也无法继续压低利率,而只会带来通胀、资产泡沫、货币战争等种种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