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财经海外
  • 5:公司
  • 6:市场
  • 7:互动
  • 8:书评
  • 9:年报特刊
  • 10:年报特刊
  • 11:年报特刊
  • 12:年报特刊
  • 13:年报特刊
  • 14:年报特刊
  • 15:年报特刊
  • 16:年报特刊
  • 17:年报特刊
  • 18:年报特刊
  • 19:股市行情
  • 20:市场数据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133:信息披露
  • 134:信息披露
  • 135:信息披露
  • 136:信息披露
  • 137:信息披露
  • 138:信息披露
  • 139:信息披露
  • 140:信息披露
  • 141:信息披露
  • 142:信息披露
  • 143:信息披露
  • 144:信息披露
  • 145:信息披露
  • 146:信息披露
  • 147:信息披露
  • 148:信息披露
  • 149:信息披露
  • 150:信息披露
  • 151:信息披露
  • 152:信息披露
  • 153:信息披露
  • 154:信息披露
  • 155:信息披露
  • 156:信息披露
  • 157:信息披露
  • 158:信息披露
  • 159:信息披露
  • 160:信息披露
  • 161:信息披露
  • 162:信息披露
  • 163:信息披露
  • 164:信息披露
  • 165:信息披露
  • 166:信息披露
  • 167:信息披露
  • 168:信息披露
  • 国家寄生:国际霸权主义形态新演变
  • ■披沙录
  • 以普世文明胸怀重建中国核心价值
  • 需求不等于需要,
    绝非瞬间的满足感
  •  
    2012年4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书评
    国家寄生:国际霸权主义形态新演变
    ■披沙录
    以普世文明胸怀重建中国核心价值
    需求不等于需要,
    绝非瞬间的满足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家寄生:国际霸权主义形态新演变
    2012-04-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飞雪
      《世界开始转向》
      岳川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评《世界开始转向》

      ⊙胡飞雪

      

      世界正在转向,是转向更好?还是转向更糟糕?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可以给个答案,但岳川博先生的这本《世界开始转向》对这个天大问题的探寻,可以给出些许有益的启示,至少有助于在尘霾笼罩的环境中生成看透世事的慧眼。

      本书的结构框架和主旨主线是:洞悉全球趋势,把握中国大势,谋划最优策略。作者在“自序”中开门见山:认识世界及探寻国家发展之道,需要世界观的根本改变。全球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世界国家化和国家世界化,而全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动荡与国家间矛盾的增强。促进这一全球趋势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加剧并必然地向国家间矛盾转化,不同的国家民族将会为争夺日益有限的自然资源及生存空间而斗争,虽然斗争的方式是复杂的、多样的甚至隐蔽的。开放中的中国在不断地融入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这就决定了思考中国复兴这样宏大的命题以及中国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需要宽广的全球视野及深刻的历史审察,需要战略思想家的姿态和智慧,需要发展哲学的重建。正是基于以上战略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式所蕴涵的内在危机的剖析,作者提出了“影响世界发展的三大基本矛盾”、“全球发展的十大预言”、“中国发展的十大战略转型”;同时在反思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国家竞争理论“自然系统优势论”,并且针对国际政治关系中霸权主义的形态演变,剖析了“国家寄生”、“国家寄生主义”等问题。

      作者将旧世界的国家分为独立、征服、被征服三类;而新世界则有国家独立、寄生、被寄生三类。过去的霸权主义,大家都已经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今天的国家寄生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作者提出,“寄生”是借用了一个生物学概念,意在表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生物学上的寄生概念,指两种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寄生物的生物体从被利用的、称为宿主的另一种生物体中获取营养利益。寄生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殊形式的掠食,因为其影响对于宿主来说,尽管不同,却因为造成伤害而有相似之处。寄生物若寄生在宿主体内,称为内寄生,例如钩虫寄生在动物的消化道;而那些生活在宿主表面的称为外寄生,例如蚊子和吸取其他植物养分的菟丝子;如果一种寄生物会杀死宿主,便称为拟寄生物;有一种寄生形式称为窃取性寄生——寄生物偷取宿主所捕捉的或储存的食物。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寄生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主张和国家生存实践,是一个国家以类似寄生虫的方式,将本国利益凌驾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利益之上,从他国(或地区)获取生存营养,以榨取他国(或地区)的资源、劳动和财富,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国家寄生主义是霸权主义的全球新发展,它通过文化、意识形态、金融、贸易、技术、品牌等“软控制”(或称所谓“巧实力”)以及政治军事优势形成的“硬威慑”,利用他国资源、生态环境及劳动。

      国家寄生主义的核心层是寄生经济。作者指出,寄生经济有两类主体:一是国际间的,称为国家寄生体与国家宿主体;二是国内的,即组织和个人寄生体与组织和个人宿主体。但不论是哪一类,主要采用两类工具,一是金融工具,二是文化工具。金融系统与国家的构建一样,是个“自服务系统”。国家的构建,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都是一个服务于统治者的平台系统,它按照统治者的意图设计和建立,也按统治者的意志运行。一个国家,欲以寄生的方式榨取别国的养料,必须麻痹他国的“神经系统”,使他国乐于成为宿主国,而这个麻痹的过程,就是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过程。

      作者的解剖堪称刀刀见血、直指要害。事实正是如此,所谓传播上帝福音,所谓历史教育,所谓新闻报道,所谓学术研讨交流,皆是统治者引导、操控、管理大众的“看不见的手”。尤其书中链接了美国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读来真叫人大开眼界。

      既然美国人如此聪明,不至于完全看不到超前消费以及虚拟经济的重要缺陷,可美国人却仍毫不迟疑地继续推动这种虚拟经济的发展,这该如何解释呢?作者对此有这样一番大胆的推导:美国人深信,全球有限的资源不足以维持全球日益高涨的物质损耗,全球的共同繁荣并不现实,美国如欲保持自身的长期发展和繁荣,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利用的方式,就是以政治军事优势建立美元霸权和文化霸权,操纵资源价格,以货币换资源,建工厂于国门之外。美国人看得很明白,经济危机背后,是更深层的自然生态危机,美国人对自身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对全球自然资源的巧取是一体两面,存在相互关系。

      由上述这些分析,作者提出了全球发展的十大预言;一,全球经济将放缓,萧条或不期而至;二,欧元将式微,甚至崩溃;三,全球金融体制及分配制度将迎来重要变革;四,国家之间的纷争将加剧,世界趋于不稳定,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就一直没有摆脱动物世界的基本逻辑——生存斗争,人们可不为经济富裕而战,但一定会为争夺生存权而战。也许更为复杂,国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想比别人活得更好的人与不愿比别人混得更糟糕的人之间的竞争战斗;五,以利比亚、埃及为先导,政府破产潮将涌现;六,自然资源的争夺将加剧,资源决战是已经开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七,去全球化和国家保护主义将成一种趋势;八,美国将是衰退中的中坚,资本的避风港,金融危机的震源在美国,冲击波却向世界扩散,受损最大的却是别人;九,中国经济将进行必要的战略收缩,中华文明可望为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危机发挥主导作用。

      对最后这一点,作者的推论是,作为中华文化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正不断地得到全球的认同和推崇。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时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美国和英国的《人民年鉴手册》更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孔子思想的核心,曰仁和,既强调人际博爱,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仁和思想在今天中国的新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那么,孔子仁和哲学智慧真是救市良方么?作者的估计怕是过于乐观了。要知道,孔子的治国理念就从没有被统治阶层真诚施行过。而在全球范围,国际关系秩序依然由动物丛林法则主导,依然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主宰。有的人宁愿在“确保互相毁灭的疯狂”(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下的恐怖平衡中度日,也不愿放弃暴力,选择没有恐怖笼罩的真正和平。

      世界到底会转向哪里?还是那句老话,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