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
中美相互投资近期备受瞩目,而“投资美国”也正成为美国经济社会的热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实业投资及其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的逆转,并分享全球资本盛宴。由此,全球资本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过去直接投资主要是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体,但未来新兴经济体海外投资额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开始流向发达经济体。对于中国,这是一次角色转变的机遇。
多年来,中美两国对外资产负债表存在着严重失衡:美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收益的风险资产上,对中国的投资收益率长期维持在20%左右,而中国储备资产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平均资本回报率不到5%,这等于是用高收益的股权资产交换低收益资产,利益分配严重不对称。扭转这种利益分配失衡的最好办法,就是转变中国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债权投资为股权投资,也就是权益投资。
根据邓宁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函数。到达一定阶段时(人均2000至4750美元),投资的转变就成为必然选择。而推动这一转换的关键是提高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促进本国资本竞争优势的形成。比如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的所得收支盈余超过贸易盈余,日本对外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正处于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发展临界点。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加大外汇储备资产在海外兼并、海外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知识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兴产业方面的股权投入,通过资本的全球战略布局,将中国的资本优势转为制度、资源和投资的优势,完成由被选择者向选择者的转型,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这也就意味着,继成为“劳务输出”、“初级工业产品输出”大国之后,中国终将成为“资本输出”大国。
在去年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前夕,美国智库就积极提议白宫欢迎中国对美投资,认为这能带来诸如创造就业岗位、消费者福利甚至帮助美国实现基础设施更新等利益。这份由亚洲协会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合作推出的名为《敞开门户、充分利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报告称,过去五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增长了约25倍。
然而现实却是,截至2011年,美国对华实际投资676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对美投资不足3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国,而中国直接投资在美国仅排第25位。中国对美投资总量占美国吸收外资总量不到1%,差距悬殊。尽管近三年中国对美投资增长迅速,2008、2009、2010年,增幅分别达135.7%、96.7%和43.9%。但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对美历年直接投资存量仅23亿美元,相当于各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的千分之一。事实证明,美国对中国投资实施有选择的开放,设置了“不透明”的投资壁垒,这是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强大逆流。
对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美国心态很复杂: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希望美国经济由债务依赖型转向 “实业再造”,无论是技术创新、新能源的开发、新产业的孕育都需要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大规模投资;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投资保护来自于种种疑虑,最担心技术转移,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曾在2010年年报表示,最忌讳对拥有关键技术的美国公司的收购,受到外国政府或外资控股公司的指令以及不恰当的知识产权收购等。此外,美国也会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给中国投资贴上“政治标签”。中海油、鞍钢、西色国际投资、华为等公司近年间在美国的投资并购计划,就因涉及信息、能源、采矿、冶炼等美国认为的资源战略领域而一再受挫。美方认定,中国投资者,主要是国企,能从国有银行获得补贴贷款,在收购资产时占据不公平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所有制是多种形式的。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从2003年到2010年,中国230项在美投资,有170项为私营企业投资,约占74%。
尽管中国企业跨国运营的效率和驾驭海外风险的能力还不高,但不可逆转的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已起飞。中国对美投资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为了真正促成“对等投资、双方受益”的共赢格局,美国唯有改变“只希望投资美国债务,而不希望投资美国公司”的想法和做法,给出鼓励双方合作和相互投资的明确信号。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