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如果说2006年、2008年获得本报“最具进步基金公司奖”时,那会儿成立才刚满二、三年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还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如今的工银瑞信已羽翼丰满,展翅翱翔,并以自信的姿态牢牢占据着基金行业第一集团的位置,开始彰显出一家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特魅力。
多点突破 逆势成长
2011年的“股债双杀”行情,令公募基金业整体面临着近十年来最为艰难的局面。截至2011年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较年初缩水3113亿,下降13%,其中,前10大基金公司缩水1185亿元。
但面对最为困难的行业发展环境,工银瑞信不仅没有退缩,反而畏难而上,通过采取完善投研管理、加强客户需求分析和产品创新以及大力拓展非共同基金业务等措施,实现了较好的投资业绩和规模的明显增长,为2011年的发展抹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2011年,工银瑞信的权益类基金加权收益率居前10大基金公司前3,旗下工银平衡、工银红利、工银全球、工银全球精选4只基金进入同类基金排名前10,是业绩领先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此业绩表明该公司从2010年开始的投资研究体系重造开始产生积极的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加强了客户需求和市场分析,工银瑞信2011年推出的5只新基金中有4只为投资者带来了正收益,这在去年新发基金中并不多见。工银双利债基全年净值增长率在64只普通债券型基金(二级)中排名第4,而公司2011年8月推出的业内首只关注投资人养老需求的债基——工银添颐A、B表现也非常突出,成立4个月即实现4.8%和4.4%的收益,在190只普通债券型基金当中排名第4和第5位,截至今年4月6日,成立不到8个月的工银添颐A、B收益率已达8.8%和8.2%(据银河证券)。
正是基于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长期持续的业绩表现,使得工银瑞信在逆势中把握住了发展契机。万得数据显示,工银瑞信2011年新发基金总体留存率亦较2010年显著提升,是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新发留存率唯一实现提升的公司,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均实现了同步大幅增长。
截至2011年末,工银瑞信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1071亿,较上年末增长21%,据业内测算,这一规模已位列行业69家基金公司的第7位;工银瑞信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690亿,较上年末增长19%,位列行业第9位。2011年,仅有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规模实现正增长,工银瑞信不仅是4家中的一员,且增长额居行业首位。
令业界关注的是,在逆势增长过程中,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的实力进一步彰显。尽管面临“股债双杀”的格局,工银瑞信债基依然表现出色,万得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旗下债基平均净值增长率为4.19%,货币基金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为4.30%,固定收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均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作为公募基金领域最出色的固定收益投资团队之一,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由以江明波、杜海涛为双核心的9名基金经理组成,人员配备齐整,经验丰富,历史业绩优秀。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他们管理着5只债基、1只货币基金,累计已向投资者分红逾23亿元。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工银瑞信公司管理的公募类固定收益产品总规模达到338亿元,居行业首位。
不仅公募基金业务突飞猛进、特色突出,工银瑞信在2011年还成功实现了多点突破,旗下企业年金业务正式运作规模已突破百亿,较年初增长113%,成为2011年增速最快的基金公司之一;旗下社保基金的管理规模亦居于同批管理人首位。
练好内功 立足稳健
为何在投资市场风格不断变化的2011年,工银瑞信能实现大幅增长?
为何面对2011年基金行业风险事件频发、一些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纷纷出现风险事件的不利环境,工银瑞信却能保持优良的风险管理记录,持续显现其稳健特色?
事实上,在股债双熊的2011年,以工银瑞信为代表的银行系基金成为行业一大亮点,实现了业绩、规模的双丰收,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银行系基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大型银行稳健合规的经营风格,在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做了更多认真细致的工作。
稳健,就是稳定、理性、适度、有序、健康、安全。这是工行集团文化中最优秀的因子,已成为集团最为卓著的公众信誉和品牌内涵。承袭控股股东工行的精髓, “稳健”,在工银瑞信内部早已深入人心,且绝非流于形式,而是经由多项制度给予了“保驾护航”。
天相投顾认为,工银瑞信整体业绩的持续稳健,主要是基于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稳健的经营风格。在他们看来,工银瑞信引入的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系统和技术,建立了包括四道风险防线,涵盖投资、运作和法律合规在内的严密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类风险均实行了全面有效的管理。
同时,工银瑞信采用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团队投资管理模式,投资决策委员会、基金经理、研究员、交易员等分工协作,建立了一整套完善、高效的投资体系,这都为该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石。
以基金公司运营的核心之一——投资体系为例。目前,工银瑞信投资体系的建立是在六年多投资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外方股东——瑞士信贷长期成熟投资体系完善而成。2010年10月4日至10日,由郭特华总经理带队,投资研究业务骨干一行9人到瑞士进行考察,深度学习瑞信资产管理的投资体系,考察学习后,在原有体系基础上,结合瑞信资产管理的经验,对工银瑞信投资决策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完善后的投委会是工银瑞信内部投资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权益和固定收益两个专业投资决策委员会,投委会决定大类资产配置,专业投委会决定具体资产配置、行业配置、类属资产配置比例区间。这样的投资体系,体现了集体决策、大类资产约束和基金经理、投资经理适度自主决策相结合。
工银瑞信的“稳健”还不仅仅体现在投资风格上,坚持价值投资、稳健投资、长期投资,以研究支持决策,执行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更体现在风险控制和后台建设上。
借鉴公司股东工商银行和瑞士信贷的国际经验,工银瑞信在2008年就进一步完善了包括四道风险防线建设在内的,覆盖投资风险、运作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的风险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了国际权威的GIPS年度认证。
同时,工银瑞信还建成了以基础建设、软件系统和应用研发为三大核心的IT架构体系,在2008年上半年证监会组织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中,工银瑞信安全达标项目居全行业之首,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台保障。
人才为先 机制护航
在天相投顾看来,工银瑞信长期表现稳健,除上述因素外,还与其人才战略有关。“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研究团队为工银瑞信基金投资管理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历经6年多的积累,截至2011年底,工银瑞信已经建立了一支注册从业人员高达163人的团队,其中基金经理平均证券从业年限为10.49年。”
事实上,作为一家历史不长的基金公司,工银瑞信成立之初就凭借强大的股东优势和市场化的人才招聘机制,吸引了大量业内精英加盟。近两年,工银瑞信进一步在投研团队建设上猛下功夫。
以研究部为例,研究部去年从其他基金公司、券商、校园等不同渠道陆续招聘了10名研究员,目前研究员队伍达到23人规模,初步实现了对资本市场全部31个行业的全覆盖,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的合理人才架构。
在研究部内部,还细分了上游原材料、中游资本品、下游大消费、金融服务四个大组,组长均由资深研究员组成,骨干是高级研究员,后备人才是以校园招聘为主的助理研究员。这意味着,其内部已形成以老带新、组内交流、交叉学习的组织和氛围。
据记者了解,2011年期间,研究部的四个研究大组组长,分别成为了权益投资部的基金经理和专户投资部的投资经理。其中两名投资经理的两个专户产品,在去年市场大幅下跌的情况上,都实现了正收益。
基金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一流的公司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在工银瑞信看来,随着基金业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更多情况下将体现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文化的特点,只有保持市场招聘渠道的畅通,才能置身于各种人才竞争市场,使人才招聘的选择范围更广、选择余地更大。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化招聘,可以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投研、产品开发等各种领域的创新带来新的灵感和动力。
六年多来,工银瑞信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让员工安心地与工银瑞信一起成长。公司通过‘引进’和‘培养’等多方面措施,打好‘人才管理组合拳’,在不同的层级和职能上推进人才技能和经验的多元化和梯队建设,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几年来,工银瑞信先后作了大量的内部业务培训,每年还投入较大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保证员工的持续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实现。
为进一步强化落实“稳健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投资理念的执行力度,2007年工银瑞信就开始在行业中率先引入长期激励机制。
具体而言,其长期激励机制是将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年度薪酬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长期激励的本金。该本金分三年逐步授予给员工,每年授予给员工的长期激励本金与公司上一年度税后净利润增长率相挂钩,税后利润增,则长期激励本金增值,税后利润不增,则本金不增值。
长期激励本金及每年的增值部分,将留在三年之后一次性发放给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以实现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长期激励收入与公司业务长期发展相结合,此举既提升了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确保了公司为客户提供长期优秀的投资回报。
据了解,这种办法在同业中属首创。在不少基金公司比较注重对员工当期激励的大环境下,此举刚推出的时候还有些员工有些抵触,但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个计划不仅对公司有益,也对自身长期发展有益,从而喜欢上了这个计划。
为了加大对参与长期激励方案人员的激励力度,自2011年起工银瑞信长期激励方案增设了允许员工使用已授予的长期激励本金购买公司旗下公募基金的投资机制。此举既给了长期激励本金更多的投资和增值途径,又有利于促进基金经理的责任心和业绩长期性。得到了员工的认同,目前已有不少基金经理购买了自己管理的基金。
与这种办法相配合的,是对投研人员中长期业绩的考察。工银瑞信和基金经理签合同也是三年一签,考核三年期的业绩表现,部分薪酬要等到三年后才能拿到,这就促使他们关注长期业绩,踏踏实实地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正是通过建立比较科学的激励约束和考核制度,一方面让公司留住了人才,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控制了基金经理单纯追求短期排名可能造成的风险。
经过六年多来的勤练内功,夯实基础,工银瑞信不断结出累累硕果。2011年5月,公司总经理郭特华被亚洲权威资产管理杂志《Asian Investor》评为“亚洲资产管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25位女性”,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的获奖者,既是对其管理能力和业绩的高度肯定,也表明工银瑞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海外资产管理行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伴随着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作为银行系旗舰的工银瑞信,已渡过初创期,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共同基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多项业务齐头并进之际,工银瑞信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旗下全资香港子公司——工银瑞信(国际)于今年3月8日隆重开业,工银瑞信(国际)旗下首只私募产品——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基金同步面市。工银瑞信(国际)的开业,标志着工银瑞信仍在不断超越,朝着投资者信赖和尊敬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