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公司巡礼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基金业,挥别一个时代!
  • 王亚伟走了
    王亚伟概念股是否还能特立独行
  •  
    2012年5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周刊
    基金业,挥别一个时代!
    王亚伟走了
    王亚伟概念股是否还能特立独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业,挥别一个时代!
    2012-05-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亚伟

      一个基金业的时代,终于在王亚伟、范勇宏二人接踵而至的挥别声中隆重谢幕。

      有人说这是一剂催化剂,有人说这是一场暗讽,更有人说这是无情的博弈,然而回避不了的是,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与行业奠基人的离去将引发哈姆雷特们无尽的思考。

      股权激励是万能的吗?胜利者的攻略一直奏效吗?基金行业乃至资本市场还需要个人英雄吗?

      我们不得而知。

      在翻开痛失行业精英的这一页后,资本仍将滚滚而来,人与制度的纠结变革仍将继续发酵,而一切终究会在未来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

      ⊙本报记者 涂艳

      从最后一次的离职传闻说起

     

      

      虽然近年来关于基金大佬王亚伟离职的传闻从未间断,但业内关于总喊“狼来了”的神经从未松懈。直到今年4月,华夏大盘基金一季报中的大笔赎回更加重了此次传闻的“真实性”。而几天后公司总经理范勇宏的短信确认也无疑让此次关于王亚伟的传闻变成了最后一次。

      5月7日,华夏基金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因个人原因,王亚伟已于5月4日离任公司副总经理及华夏大盘和策略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而就在当日,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厦的会议室中,王亚伟主动要求组织与媒体恳谈,这也被认为是这位基金业孤独者走下巅峰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面积曝光。

      会上,很多记者第一次得见王亚伟真人,更免不了疯狂上前索要签名。而对于外表极其淡定的王亚伟而言,这或许是他多年来因被市场“挤出”而畏惧媒体后最坦然面对的一次。

      虽然会上被问及总经理范勇宏离职传闻一事时,王亚伟表示并不知情且不予置评,但就在第二天华夏基金董事会上,包括后来离任的独立董事王连洲在内的权威人士证实,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已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仍任副董事长。这离华夏基金正式官方公告也仅两天。

      至此,范王二人携手离开华夏基金,范勇宏被认为将就任5月底挂牌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副会长,而基金一哥王亚伟则几乎被认为不会继续留在公募。

      “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不喜欢生活和工作在聚光灯之下;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媒体对于我买的股票进行报道,所谓的王亚伟概念股。”这是离别恳谈会上王亚伟面对媒体的一段肺腑之言。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刚刚踏入行业的王亚伟或许自己也未能想到会以今天这样一种“无奈的孤独者”的身份退出这个耕耘了十余载的基金圈,而他也更不会想到直到今日才完成与伯乐范勇宏在华夏基金的共同退出。

      

      挥别的时代

      有人说,王亚伟和范勇宏的离职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一个追捧重组股的时代,和一个二人完美搭档的时代。

      王亚伟坦言,在离开校园踏入工作岗位的十余年中始终与中信证券有着密切的缘分,而这份缘更是与范勇宏,这个当年证券界的传奇人物有着更深的关系。

      1994年,大学毕业的王亚伟进入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工作;一年以后,他离开中信来到华夏证券,而多年后华夏证券被中信证券收购。此后,他跟随时任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总经理的范勇宏加入华夏基金筹备组,成为华夏基金当之无愧的元老之一。

      而我们都知道,没有颇具企业家精神和眼光的范勇宏的知人善任,王亚伟不可能有今日。在行业中,范勇宏是首先提出“以业绩为核心导向”的公司理念,为此华夏基金在大牛市抵住规模的诱惑,果断封闭基金的申购。也正因为此,王亚伟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也显得尤为顺应市场,顺应基金行业价值归宿。

      “基金是管出来的,不是靠卖出来的。”范勇宏的这一理念成为华夏基金成功树立品牌形象的背后重要支撑,也解释了王亚伟两只基金常年封闭这一基金业的独特现象。

      不知是否后有来者,但王亚伟的辉煌至少前无古人。Wind显示,王亚伟从2005年接手华夏大盘以来的6年多时间里,实现了1107.53%的总回报,超越业绩基准回报达981.29%,年化收益率达到惊人的50.32%。而其2008年掌舵的另一只基金华夏策略,任职以来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25.64%。

      对于王亚伟的投资风格和策略,整个市场都曾做过无尽的分析与猜想,有人认为这是他屡次成功击中重组股爆发的结果,更有人认为华夏基金背后强大的“亚伟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王亚伟坦言:“投重组股是我投资生涯中一个很短的阶段,而且我投重组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我投资的比例上,都只占组合中很小的一部分。重组股对于我基金的整体业绩影响并不大。”更为甚者,王亚伟日前更是明确表示,重组股已无系统性机会,或者说风险大于收益,劝导投资者远离。

      在目前证监会力推蓝筹价值投资,推进退市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之下,市场热烈追逐重组股的时代似乎已无空间。

      更有趣的是,虽然市场认为王亚伟离职后其概念股或遭集体回调压力,但在5月7日华夏大盘和精选正式交由新任基金经理下单和管理时,“王亚伟概念股”中的大部仍以逆势上涨送别。

      “王亚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但之后这种个人英雄不会再有,投研上也会转向团队作战。”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乐嘉庆在确认王亚伟离职后表示。

      而在当日的离职恳谈会上,当被问及谁能将继续成为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时,王亚伟表示自己并非是华夏基金的灵魂,“毫无疑问,是华夏基金成就了我。”

      无疑,时势造英雄。对已经要度过跑马圈地时期的基金行业而言,英雄的大环境而非英雄本身,才是行业赖以生存得以延续至根本。

      

      “新华夏”猜想

      完成股权的更迭是王亚伟和范勇宏双双离职前华夏基金最大的新闻,而在二人离开这块曾经辉煌的战土后,重新回到股权分置的龙头老大是否能完成人事震荡后圆满的过渡,并继续在保持业内龙头老大位置的基础上实现持有人利益的持续,是一个有意义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忧虑或许来自持有人对王亚伟离开后的基金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持有王亚伟基金甚至华夏基金的大部分忠诚的持有人是看在这块金字招牌的面子,而今年一季度华夏大盘基金超过25%的净赎回比例也确实有所体现。

      但业内人士分析,华夏基金5年多来行业老大的地位不仅是规模效应和名人效应,更是创业者范勇宏及其一手打造的金牌团队持续的成果。

      “这与华夏基金内部高质量的交互式平台、严格规范的投研流程和深入内部的基本面研究分不开,这也是很多资深研究员放弃更高的薪酬升迁机会坚持留在华夏的原因。”一位华夏基金曾经的知名基金经理表示。

      随着近年来投研一体化在基金业内的盛行,目前投资和研究团队间的磨合与互相配合才在各家公司得以延展,即便如此,还有很多公司的投研本质上仍然讲究基金经理独当一面,投研流程上也较为宽松,这也是近年基金公司频繁踩中“地雷股”的重要因素。

      而对于范王二人的出走是否会带动华夏基金人才的进一步流失,更是过渡期的重要考验。华夏基金公告显示,原公司副总经理滕天明代任总经理职务。而被公认为范勇宏最佳接班人的他更是华夏基金筹建组成员,也被认为有平稳实现华夏过渡期的实力。

      一位与滕天鸣多有业务往来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因其多年执行副总经理的身份,滕天鸣不但深谙华夏内部管理之精髓,而且更是业务上的实干派。曾任机构理财部总经理的他,对于各类型客户的需求更是有着独到的思考。

      2011年时,滕天鸣曾表示,随着理财市场不断扩大,投资人很有可能转向选择那些更能尊重他们利益的理财产品,市场上还会出现更多的资产管理公司、更丰富的产品,只是,也许他们中大多数的名字不再叫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也正是基于对投资人需求转变的觉察,华夏基金在今年已经在产品创新上做出了新的考虑。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吴志军也表示,2011年以来投资人热捧银行理财产品,表现出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巨大需求。而华夏基金下一步的产品设计会考虑固定收益类和投资工具类的产品。而对于华夏一贯具备绝对优势的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吴志军表示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合适的、优秀的基金经理去管理;如果没有,则宁愿选择不发。

      某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对于范王的离职,要相信整个投资团队和公司投资理念的力量。人才管理,不是单纯造就英雄,而是造就出能不断培养英雄的大环境。

      也因此,对于2010年就已累积向持有人分红超过700亿元的基金大鳄而言,是否能延续持有人利益才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根源。

      资本说话or经理人话语权

      在华夏基金人士震荡的背后,无数人将猜疑的方向指向了华夏基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蚂蚁与大象”的争斗。范勇宏的离开被喻为无奈甚至有些悲壮,而资本的胜利令基金圈中无数经理人们显得越发沮丧。

      离别恳谈会上,王亚伟清晰表示,他个人对股权激励方面没有太多的诉求,离职不是因为没有股权激励,“也不会说因为有股权激励了就会留下来。”而他认为,众多公司的管理层呼吁股权激励手段的根本在想获得一个有效的、而且是长效的留住人才的手段。

      或许,对于投资和营销人才而言,股权激烈确实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而对于更多的总经理及高管们而言,在公司治理和发展决策上更为看重的或许是一份“话语权”。

      “行之有效的股权激励措施,能把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有效捆绑在一起,这是国外成熟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人才管理的有效经验。”华富基金总经理姚怀然表示。

      对于资本说话的普遍原则,基金行业似乎也很难违背。而如何寻找到一条打破目前行业瓶颈,推进公司治理的好路子是更多的职业经理人思索的重要选题。

      也有人认为,在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基金行业,经理人的价值应该与话语权相互匹配。深圳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由于基金公司较为特殊,通过较低的股本可以控制巨大的资产、资源,公司控制权如果由资本说话,很容易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股东方与专业的管理层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采用内部人控制模式,虽然有利于公司稳定和行业发展,但高价买来股权的股东方很难接受。

      然而,对于股权激励是否就一定有效?人才的流失是否会因为激励的存在而终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新重阳总经理莫泰山认为,如果牌照不再稀缺,对于新设立的公司来说,无论是发起人股东还是假设可以持股的管理层,股权既意味着激励但也意味着风险,不一定有股权激励就一定能做好,这其实符合市场化趋势。

      而一位老十家基金公司总经理也一针见血,认为只有在破除垄断、放开竞争后,股权价值才真正有价值。

      而目前的种种矛盾或许会在正在修订中的《基金法》中找到解决的初步答案,关于合伙制和公司制公司的设立讨论或将掀开行业新的篇章。

      

      行业的思虑

      对于范王时代的终结,行业除了忧虑更多的或许是思考。曾经人才与制度红利消耗得所剩无几,随着中国财富管理的不断被唤醒,新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创新才是造就下一个基金时代的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早已超过10万亿,而信托市场更是在近年高速拓展自身容量。然而,基金行业却因为市场的拖累和在基民中美誉度的下降,规模屡屡遭遇不升反降的尴尬。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较为恶劣的市场综合环境下,基金公司的利润水平也直线下降。据本报统计,在18家因相关股东披露的2011年年报中,去年总体实现净利润28.31亿元,而2010年相关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为36.87亿元,2011年净利润水平同比下降8.55亿元,下滑幅度为23.20%。曾经的一本万利时代渐行渐远。

      正如财通基金总经理陈东升所言,目前的基金行业到了一个对风险比较注重的时期,固定收益产品会越来越有市场。由股票基金为主向股票型基金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并重转型,由相对收益为主向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并重转型,基金管理公司在向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也因为如此,近期两只短期理财型基金的问世也合计创下了超过400亿元的罕见募集规模。在银行停发超短期理财产品的空当,基金公司抓住了这个机会,跟上了市场目前的热点和投资者偏好的变化。

      正如范勇宏先前所言,坚持价值投资,创造合理的正收益,将是中国基金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核心目标,也是基金公司做到出类拔萃的核心竞争力。

      而所谓的“正收益”标准非常简单,并非跑赢指数或业绩基准,也非固定收益或权益类孰优孰劣,而是不同属性的投资工具在相应的市场中创造与投资者风险收益水平相当的正收益。

      浙商基金总经理周一烽认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加速,中国基金业以后的发展应逐渐面向市场需求,拓展管理领域,加强基金产品创新,完善基金公司的组织形态,整个基金业要在多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或许在需要破除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基金公司差异化生存之路势在必行。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都适合走固定收益路线或权益类投资路线,但特有模式的成功以及对持有人利益的坚持必然是维持基金行业生机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