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龙头企业将迎曙光
5月以来,记者通过对安徽、四川、浙江等地大输液企业的调查走访了解到,从今年一季度大输液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卖得比矿泉水还便宜”的奇怪现状还没有大的改观。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中国的大输液行业形势仍然严峻,除了拥有规模优势的企业之外,深处“红海”之中的中小企业只能面临转型或者被淘汰出局的境地,而对于已经上市的龙头企业,则有希望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拥抱曙光。
⊙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黎明前的黑暗”
据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四川省的大输液生产能力排在全国前列,四川省有21家制药企业拥有大输液生产线,年总产值约50亿元。面对国内大输液生产投资过热,价格恶性竞争,以及淘汰天然橡胶瓶塞等压力,大输液生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国药控股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向上海证券报表示,随着今年5月国家出台最严厉的抗菌药管理办法,我国今年的大输液产品在临床上的使用量会继续下降。
据了解,今年以来,大输液生产企业承受着三重压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是恶性竞争。由于这几年国内大输液投资过热,产能严重过剩,导致行业内过度竞争,相互杀价,大输液生产企业陷入了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中。其次是资金短缺。去年银行已把制药业列为高风险行业,限制贷款,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再次是成本增加。今年国家强制使用丁基胶塞,对大输液企业的影响首当其冲,一年新增加采购成本几千万元,这对于本来就生存困难的大输液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有关专家忧心忡忡地表示:企业盈利下降,直接导致研发和技术投入不足,后续发展乏力。
以华润双鹤为例,其今年3月公布的年报显示,占公司业务比重最大的大输液板块由于受去年部分省市招标的影响,塑瓶、软袋销售价格大幅下降,使得该板块毛利率下滑2.82个百分点至42.49%,也使得公司整体毛利率下滑至32.3%。
谋转型艰难求生
技术创新是大输液行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据科伦集团一位生产部门的人士表示,中国大输液行业目前面临四重困难,都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一是一些大输液产品质量不稳定,因达不到国家要求而停产,企业出现大量闲置品种和闲置设备,市场出现空白;二是非PVC软包装材料、丁基胶等输液包装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国内包装材料难以达到要求,导致大输液产品受制于国外包装材料,成本不可控,;三是国际市场丁基胶塞价格快速上涨,大输液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微利经营,产品质量受到挑战;四是新版GMP颁布在即,大输液生产设备面临技术改造、更新换代。
在这种形势下,四川的大输液生产企业开始谋求战略联盟。
据介绍,一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无利可图,主动提出放弃大输液生产项目,其有价值、有市场的品种将委托强势企业加工。一部分企业表示要结成战略联盟,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增强竞争力。
整合并购风起云涌
业内人士指出,2012年是制药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在政策挤压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部分小型制药工厂将会被淘汰出局,医药产业面临洗牌,行业结构整合加剧,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而这一幕在大输液行业内将加速上演。
安徽一家以大输液为主营产品的上市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表示,产业集中度正在提高。“国内几百家大输液的企业参加各地的招投标,但不时会出现中标死的现象,即企业中标后无利可图,难以供货,甚至自身生存都成了难题。在这一态势下,只有具规模优势的大输液龙头企业,才能在中标后继续生产,虽然牺牲了部分利润,但以量取胜,在目前艰难窘境中仍可以维生,于是小企业逐渐被龙头企业兼并,行业进入整合期。”
东吴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大输液行业的集中度与国外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大冢制药独占日本50%以上的市场,百特在美国也基本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我国2008年前十强公司的生产集中度仅48.4%,不过这一数据相较2006年的23.37%已有明显提升。
我国生产大输液的公司众多,上市公司中涉及此项业务的有科伦药业、华润双鹤、华仁药业、西南药业和丰原药业等。科伦药业一直在走并购路线。该公司自2003年到2009年间,先后花费1.5亿并购了13家公司。这些公司中当年盈利在100万以上的仅有两家,而在2009年末,这13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已逾14亿。
2011年,双鹤药业先后收购了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和河南双鹤华利药业有限公司。这两次外延式收购有利于该公司进一步完善输液业务在全国重点区域的生产布局,丰富现有产品结构,增加附加值较高的治疗性输液和肾科产品。
双鹤药业负责人曾明确表示,在投资并购方面,公司将加强外延式并购力度,进一步完善股权投资项目管理流程,积极寻找产品结构好、剂型先进且与双鹤战略契合度高的企业,满足双鹤外延式快速发展的需要。
据干荣富介绍,龙头企业通过并购一些有生产批文的小企业,可以在异地进行生产,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上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更容易提升产品质量,进行设备改造,更容易满足国家的《药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新医改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要求,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