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君子好财 逐利有道
  • 最要紧的是别糊弄自己
  • 新三板有条件
    成为放松行政管制的范例
  • 广东元老级房企扛不住了
  • 期待沪深股市制度性变革催生真正的价值投资
  • 欧元体系瓦解或许已进入了倒计时
  •  
    2012年5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君子好财 逐利有道
    最要紧的是别糊弄自己
    新三板有条件
    成为放松行政管制的范例
    广东元老级房企扛不住了
    期待沪深股市制度性变革催生真正的价值投资
    欧元体系瓦解或许已进入了倒计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待沪深股市制度性变革催生真正的价值投资
    2012-05-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温建宁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第37届年会上周在北京举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央行将加强和证监会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在笔者看来,倘若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真能协同效应,资本市场急需的货币流动性支持就有了政策意义上的保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所需要的大金融环境就得以具备,股市价值投资就有了盈利前景。

      发展资本市场上升为国家意志,得到监管层统一协调,当然是投资者的福音。由目前的情形看,从证监会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到国资委党委在《求是》杂志发文“推进央企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产生的效应,将逐渐奠定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根基。这有较大可能派生出持久回报投资者的市场红利,并促使沪深股市完成价值重估,催生新制度条件下围绕价值轴心的资源配置,创造引导资金流向的投资新理念,诞生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

      这样的投资新理念,至少要有三个特征:在微观层面,培育投资者价值投资的获利模式,在微观层面,催生为数众多的价值分享型公司,在宏观层面,创建适宜于现金分红的客观基础。半年来,证监会接二连三出台制度建设措施,正是为资本市场成为有价值的市场立“规矩”。但是,只立制度建设的“规矩”还不够,需要推行最为关键的第二步,严刑峻法,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让这些管理措施逐步“落地”,落到切实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实处”,因为市场的活力之源在于投资者的认同与参与。

      有人讲,降准不是救股市,而是为了振兴实体经济,这种观点把股市和实体经济过分对立起来了,看不到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股市和实体经济的联系基本上已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只要出手提振实体经济,就等同于提升了对应股票的内在价值,也就间接提振了股市的价值体系。反过来,只要付出“四两拨千斤”的金融资源,从最为关键处提振资本市场,相关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就有了价值,随着企业市价的显著上升,其财务报表随大幅盈利的可能而显著改善,上市企业也就奠定了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甚至,通过提振资本市场来曲线提振实体经济,还会有投入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奇效。要知道,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资源配置,把优势金融资源配置给实体经济。一个交易活跃、富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既可以让社会闲散资金“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成为体量庞大影响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本,帮助企业低成本直接融资实现高速增长,短期内让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受资本市场资金孵化的企业越多,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速度也就越快,投资人获取资本利得和投资回报也就越有保障。

      不过,要是资金的盈利渠道和超额收益缺乏保障,即使调低准备金率的本意是支持实体经济,也有可能资金纵使过剩也难以流动到实体领域。考虑到在经济下行阶段资金的获利能力会大大降低,将制约行业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生产和流通企业处于紧缩阶段,不大可能扩张产能和规模,资金需求度也会降低,使用贷款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对银行的优质客户而言,他们不差钱,当中国经济中三驾马车同时“哑火”时,没有好的赢利项目和赚钱的投资方向,多贷款就意味着白白承担利息成本,甚至会让企业的财务结构恶化。而对信用等级不高的中低端客户而言,虽然急需要资金脱困解危,即使愿意承担使用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但银行为了贷款的安全性,却不大可能施以援手,这就阻碍了真正需要救赎的企业获取流动性。

      最近银行贷款总额统计数据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正好说明了这种异常情况。3月银行贷款投放1.01万亿元,4月锐减为0.6818万亿元,高达30%多的降幅表明,不但实体经济资金分布不均衡性已很突出,而且银行体系“嫌贫爱富”逐利行为还在加剧资金流向的不平衡。此时,仅仅调准很难达到促使实体经济复归的目的,也很难改善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关系和状况,更不可能打破企业资金分布的不平衡格局。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资金的渴求甚于实体经济,行情走向深入更需要资金深度支持。尤其沪深两市的蓝筹股因为流通市值巨大,更需要体量庞大的资金推动才能彰显出价值,由于资金缺乏,未能形成急遽扩散的赚钱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投资者入市的步伐。笔者因此认为,如能实现银证对接,打通券商向金融机构贷款的资金流动渠道,银行和证券的难题即可迎刃而解,既解决了银行过剩资金贷款难,也能一举缓解券商的资金饥渴症。这样,发动价值投资行情就有了资金基础,代表价值的蓝筹行情也就有了开启的可能。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