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融资”风险暗藏
⊙记者 李薇 ○编辑 邹靓
钢贸企业暴露出的金融风险对银行而言是个不小的警示。业内人士称,由于大宗商品被赋予一定的金融属性,包括铝、铜,甚至成品油、大宗粮食等大宗商品领域融资都有可能或已经曝露程度不一的风险。
所谓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是指部分大宗商品被异化为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工具,比如从去年开始就频繁见诸报端的“融资铜”。
目前媒体对融资铜的定义大致如下:融资铜是指融资企业通过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美元信用证将铜进口至中国,或在国内市场销售,或注册保税库仓单并质押获得美元贷款,或进行再出口,最终目的都是获得资金。但所获得的资金则不一定是用于主业,其用途可能包括民间借贷或者证券投资等。 此前有媒体引用一铜企相关人士的话称,在保税区里的铜库存,用来做过融资的比例至少在80%或更高。
这一融资方法也可以套用于铝等其他多种大宗商品。不过据了解,被利用最多的是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铜的进口需求相比其他有色金属更大。
利用这种异化融资方式的并不仅限于这些大宗商品的交易商或相关企业,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受银行信贷“歧视”的房地产业也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融资,并且自去年年中以来,融资规模颇为巨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业内人士称,这也是“创新”。 显然,这种“创新”在银行业内已算不得什么秘密,一银行人士甚至称,这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
该人士表示,如果企业通过这一方式融资并应用于主业,那么风险仍然相对可控,但如果用于其他投资,那么在目前经济下滑的境况下,爆发风险的可能性就将加大。
上述人士认为,钢贸行业所潜藏的金融风险仍未完全释放,接下来,其他大宗商品领域的风险也会慢慢暴露,比如目前被提及较多的“融资铜”,乃至成品油、大宗粮食等。
5月中旬,银监会办公厅已经下发《关于谨防钢材贸易企业套骗取银行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的通知》。虽然未听闻对其他领域有更为详细的风险预警,但上述银行人士称,目前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相关领域的风险,并已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