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
  • T3:艺术资产
  • T4:艺术资产
  • T5:艺术资产
  • T6:艺术资产
  • T7:艺术资产
  • T8:艺术资产
  • 田晓磊:这更像一首浪漫主义的诗
  •  
    2012年6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 T8版:艺术资产
    田晓磊:这更像一首浪漫主义的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田晓磊:这更像一首浪漫主义的诗
    2012-0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空了
      山水小品
      风景三十六点五
      世界截图
      田晓磊

      写着下半年展览计划的便利贴下面,是田晓磊堆放在桌上的一打手稿,角落处那张手稿纸的右下方画了一条不起眼的岔路,两个问号赫然占据在分往左右的岔路上,旁边却歪歪扭扭地写着七个小字——坚定地走这条路。

      ⊙记者 曹原

      从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专业毕业至今,在历经五年的独立创作后,田晓磊对当代艺术和市场早已不陌生,对艺术媒介的多元尝试,以及选择性的参加展览让田晓磊更多地在道路之初反复实践自己的艺术论——“我想先成为影像艺术家”。

      和崇尚个人主义的“80后”艺术家一样,在正统学院体系下长成的田晓磊同样执着于个人化的表达,在田晓磊的影像作品中,去政治化、去现实性是刻意而为之的前提。但与个人经验所主导的小情绪不一样的是,在自我情境的构建中,田晓磊关注得更多的是一些本源的东西——生命、身体、自然、宗教……

      “有点儿像梦境,也可能是童话。我不想说道理,不涉及现实,最重要的核心是反人类的科技化,自然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主体,可能更像是浪漫主义的诗。”

      

      

      营造纯粹的世界

      其实早在2006年,读大三的田晓磊还在美院师从着影像艺术家缪晓春,一次纯粹凭自己个人喜好而作的影像作品《雾中》,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个大学生动画节的奖项,这足以让对市场还是未知的学生倍感兴奋,这样的肯定让单纯的田晓磊开始做了第二个、第三个独立的影像作品,也从毕业后一直坚持着这份“自由职业”。

      4分钟的《雾中》更像是纵观田晓磊作品的一个源头。《雾中》所构建的是一个虚拟的生命世界,从一颗种子的视点出发来完成一次轮回的旅行,这件动画作品并没有复杂或特别的技术体现,用的是最简单的摄像机动画以及物体的自身运动,但是在表现语言上去除了一般动画中具象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形,而这些形象都来自现实,或海底,或微观世界,然后用三维电脑独有的表现语言使之单纯化。

      这种一开始就奠定下的基调最直接的体现在而后的作品《世界》上,作品中的元素与《雾中》有着微妙的关联和线索,“《世界》就是想把之前动画中的元素进一步提纯,而且《雾中》还是有情节在里面的,往后就想做得更纯粹一点。”《世界》仍然是通过抽象的三维形态构建的虚拟世界,灵感的来源也仍是大自然,在作品自述中,田晓磊说道:“我抛弃了干扰我意图的因素,如复杂的材质,变幻的光彩,剧情的主题,而用白色形体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声音,以及朦胧的雾效和弥散的光线来营造我想象中的那个世界。”

      用抽象的情绪替代叙事性主题

      田晓磊想营造的那个世界,首先得美。“我觉得艺术首先还是得美,‘食色,性也’,美其实也应该是‘性’。”画面的美感田晓磊的确做到了,这也是他所擅长做的。无论是耗时三四分钟的影像作品,还是静帧的艺术微喷,哪怕是大幅的素描或综合材料作品,田晓磊的作品的确如他所言,像是浪漫主义的诗歌,即便是最直观暴露的身体部位,通过三维语言的衍伸变异,身体和毛发好比山水和树,在田晓磊的手下都重组

      成了一幅幅空灵又不乏意境的中国山水画卷。

      在美的虚拟世界中,田晓磊刻意避开了现实,用之替代的是艺术家抽象的情绪。这种情绪本身便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或是脑中意象,或是潜在意识,经验尚浅的田晓磊还未总结出一套套成型的艺术理论,只能着急地打开具体的作品与你讨论,“像这个乳房和手,就有一种潜在的意识,有极端的索取,有竞争,或者孤立无援,又或是众星捧月,但是我不想明说。”这种不愿被明确的主题,依靠的是每一位观者从各自经验而来的感受,而这一场默契的互动所碰撞出来的多元便是田晓磊所要传递的。

      同样如《风景三十六点五》,在这个影像中田晓磊依然不想关心时事,去除现实的一切,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直觉,“因为我做梦时像个有感觉的植物,用直觉来感受世界,我没办法具体解释我的作品,就像诗歌无法有唯一且标准的答案一样,希望每个观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避开叙事性表达的同时,田晓磊也在试图去材质或去技术,剩下的是单纯的元素,尝试让作品变得更加纯粹。除了跟宗教相关的作品《空了》中,有相对具体的表达外,田晓磊想做的是散文般的表达:每个句子都是一首充满画面感的诗,但整体联系起来却又是有关联的。

      混沌——在纯粹与无序之间

      在每一个完整的动画开始之前,首先出现在田晓磊脑海中的是一

      个画面,这个画面或者出自昨夜的梦,或者延伸于大自然的某一瞬间,又或者是来源于宗教的某处灵感。形式先行本让田晓磊试图去政治化的表现更加彻底,“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形式本身就能包涵意义,也能传递意义,做艺术作品的目的本就是用视觉语言来传递,而不是说道理,所以我都是先画一些小图,从构建一个画面开始。”

      作品《空了》便出自田晓磊的一个梦,田晓磊尝试用硬性的三维语言来表达这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感性:灵魂如烟一般从五窍中飘出,在生死轮回间,只有骷髅上的枯藤是生命的延续,在身体烟消云散后,枯藤转化为另一种关系延展开来,蔓延至各处,最终构建成一座空的佛,而这座空掉的佛最后像被不同的生灵吸走般散掉……田晓磊相信生命是有灵魂的,且灵魂不减,会在生后一直传递下去,而灵魂的本质是人类为空的自性。

      尽管去政治化的表达和单纯的语言是田晓磊作品中最主要的特点,但如若纵观田晓磊的几部影像作品,不难发现田晓磊在构建一个越来越庞杂的虚拟世界,在那个世界中的元素很多,每一帧都能被单独提炼出来,整部动画像是由一个个的片段贯穿而成。学设计出身的田晓磊其实一开始特别钟情于单纯的东西,“学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去除一切杂志和零件,提炼突出主题,但是后来我喜欢看哲学书,所以受混沌的影响,觉得光秃秃的理念没什么意思,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杂糅于一个什么都有的世界。”

      除了喜欢的哲学和宗教以外,田晓磊还受了美国先锋艺术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影响。马修·巴尼善于用极其漂亮的视觉构图来打造一场新潮视觉,影像作品多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而由一些片段或意象组成,马修·巴尼正是用这种“无序”创造了他的个人幻境。

      正因如此,如果说当代艺术中,叙事性作品与观者之间所隔的是一层单薄的玻璃的话,那么田晓磊架起的,是一重重厚重坚实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