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尚琪
据悉,近期这场从进口艺术品查税开始的市场震荡,已经延伸到了艺术金融资本领域,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金融资本中的艺术基金。
艺术基金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提起艺术基金,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成功案例了。4000万英镑的投入,最终获得1.68亿英镑的收入,艺术品投资组合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3%,自然会让很多持有闲置资金的人怦然心动。而且,就中国近几年的经济情况来看,与当时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进行艺术品投资时的情况也颇有些相似之处,当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7%,股票、房地产市场一片惨淡,而投资艺术品的首要目的正是避免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的资产流失。
于是,中国各路艺术基金也纷纷上马,打算趁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上升的势头,复制一个艺术基金大获成功的神话。然而在艺术基金上马之初,就只看到结果,忽略了过程,也就意味着忽略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这个“榜样”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再来看这支基金的相关数据:每年动用基金总量的3%-5%用于艺术品投资,投资周期25年。之所以只动用少量资金,原因在于如果短期内将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势必引起艺术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形成泡沫,引发不必要的风险,不利于最终退场获利。而事实证明,当该基金购入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部族艺术之后,确实引起了该门类作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很多收藏家望而却步,进而抛售自己的藏品,改换收藏门类。交易行情的起落,着实让基金管理者大费周章以保全这部分投资。之所以设计25年的投资周期,说明艺术品投资属于中长线投资类型,在短期内,艺术品的交易难以完成一个从低谷到高峰的周期,那么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这支基金的实际交易情况来看,1974年成立之后,经历了两次交易高峰,分别是1987年至1990年,1994年至1997年。虽然基金管理团队改变了最初25年的计划,但也正是因为25年的原初设计,让这支基金有充足的时间来分析判断市场的走向,从而准确地抓住了两次市场繁荣期,优化了整体收益率。
反观中国的艺术基金,不论是将2006年还是2010年看作是中国艺术品基金的元年,到今天,很多1年、2年或3年期的基金,即将面临到期。如果说艺术品的金融化将大量资本引入艺术市场,已经是给沸腾的水下又加了一把大火的话,那么在火旺水干的情势下,这些基金该如何收场呢?
买入与卖出机制的确立,同样也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最初要解决的问题,而它的答案是苏富比拍卖公司。作为艺术品二级市场,拍卖行中所进行的艺术品交易,具有价格公开、流动性强、作品真伪问题容易解决等优势,有利于基金降低投资风险。再看中国拍卖行业的情况,除了艺术品流动性超“强”,今日拍得明日再送拍之外,并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基金进行正规的合作。价格虽然公开,但其真实性颇值得怀疑;艺术品的确真,也是行业内一直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某些艺术基金通过多种艺术平台将资金注入房地产行业牟利的情况属实的话,那么所谓艺术基金,也就成了幌子,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虽然我国艺术品市场在短期内就完成了欧美国家几十上百年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投资方式,但是这个被急剧压缩的过程,仿佛是四十几天就出笼的肉鸡一般,是用饲料和药一起喂大的,谁又敢吃呢?从艺术基金这个行业来看,被压缩的投资周期,体现的是期望快速获利的心态;从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来看,骨子里透出的却是对艺术品行业的不信任,也是缺乏成熟专业人才,缺乏真正能够打通艺术与金融的人才所致。毕竟,以养殖肉鸡的方式是无法产生这样的人才的。
投资艺术品,目的无外乎获利,而投资行为本身,也无时无刻不对艺术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艺术品的价格决定因素是买家与行业专家的意见,投资者接受以怎样的价格购入,又期望以怎样的价格售出,市场上的价格趋势就在多次一买一卖的过程之中确立起来。这也就意味着,买家的每一次判断、决策和参与,都是在建构市场的现在与未来,除去对投资回报承担责任之外,也对市场承担责任。如果不持守基本的规则,不遵循基本的规律,何谈发展?拔苗助长、杀鸡取卵,怎会有积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