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专版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好产品,一定能有好回报吗?
  • 站在新经济周期
    启动的前夜
  • 市场格局
    是否发生变化
  • 预期反转的机会与风险
  • 长信基金毛楠:
    稳增长导向明确 关注政策延续性
  •  
    2012年6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基金周刊
    好产品,一定能有好回报吗?
    站在新经济周期
    启动的前夜
    市场格局
    是否发生变化
    预期反转的机会与风险
    长信基金毛楠:
    稳增长导向明确 关注政策延续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好产品,一定能有好回报吗?
    2012-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

      ■嘉实回报中心论坛

      ⊙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

      

      步入2012年,中国开放式基金已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历程。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基金业整体表现大幅度超越了股票和债券市场指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基金投资人却仍在亏损中煎熬。五星基金、金牛基金,优秀产品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许多投资人并未取得实在的回报。

      好产品,一定有好回报吗?彼得·林奇是全球公募投资界公认的教父级大师,他所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堪称公募产品中的翘楚。在林奇掌舵的14年间(1977年至1990年),麦哲伦基金取得了2583%这一迄今难以复制的收益。毫无疑问,麦哲伦基金是公募基金中的极品,但嘉实回报中心的研究也发现,即便是这样一款好产品,投资者如果进出时点不对的话,也会赔钱。来自彭博的数据显示,在林奇管理麦哲伦的14年中,就单一年份来看,基金只有在1990年蒙受损失(-4.76%),即投资损失频率为7%。但如果投资人在此期间任一时点购买麦哲伦基金并持有12个月,投资损失频率将增至17%,而最大单期亏损则高达16.33%。如果持有期为6个月,投资损失频率将进一步增至23%,最大单期亏损也攀升至23.98%。由此可见,面对市场行情的起起落落,如果投资者不能把握好投资时机,产品再好也不能保障理想的投资回报。

      好产品不一定有好回报,这背后除了投资者的择时之殇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好产品之所以“好”,主要是因为其历史业绩好,但历史业绩并不保证未来表现。关于这一点,保尔森的优势增强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保尔森在2008年因沽空次级房贷而声名鹊起,风光无限,不但做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不赔钱,而且大赚特赚(优势增强基金当年收益高达38%),这只基金无疑是好产品。正所谓历史业绩往往只代表过去,由于对美国经济复苏速度的估计过于乐观,优势增强基金在2011年惨遭滑铁卢,净值下跌52%,成为当年亏钱最多的基金之一。

      归根到底,“好产品,一定有好回报”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它将产品回报简单地等同于投资回报。究其根本,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产品回报反映的是基金产品管理者的表现,而投资回报反映的则是投资者所得到的投资收益,基金投资人本身是自己投资组合的管理者,无论是“过度自信”还是“认知偏差”,这些行为金融学中的非理性投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其次,往日的辉煌也只能代表历史,未来永远存在不确定性。面对资本市场,投资人若未能相时而入、择机而出,那么再好的产品也可能让投资人徒呼奈何。

      嘉实回报中心认为,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投资者需要正确认识产品回报跟投资回报的不同,区分历史业绩跟未来表现的差异,并敬畏这个充满未知魅力、又时刻都在变化着的市场。准确的市场判断、合理的资产配置、良好的产品选择,是用“好产品”创造“好回报”的理想而科学的投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