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专版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此次降息蕴含了多重意图
  • 经济下滑超预期 政策被迫“保增长”
  • 一些返利网站蜕化成非法集资传销平台
  • 美洲金银在东西方的两种结局
  • ■外论一瞥
  • 稳增长稳物价:货币政策一肩两任
  •  
    2012年6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此次降息蕴含了多重意图
    经济下滑超预期 政策被迫“保增长”
    一些返利网站蜕化成非法集资传销平台
    美洲金银在东西方的两种结局
    ■外论一瞥
    稳增长稳物价:货币政策一肩两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2-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翻译

      ■外论一瞥

      《华尔街日报》6月7日文章

      欧元债券保险基金是更好的选择

      欧洲中央银行接连采取的长期再融资操作,曾让人们以为欧债危机已开始缓解。但最近危机又开始加速,希腊退出欧元系统的风险在逐步升级。欧元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十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在意大利达到6%,在西班牙达到6.5%。很明显,欧元区需要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债券收益继续攀升之前竖起一道金融防火墙。

      对此现在有三个解决办法:一是发行某一类型的欧元债券,通过政府联合来分担主权危机;二是通过拓展能直接以低利率向问题国家借贷的欧洲稳定机制,但这对于巨大的债务漏洞仍显得杯水车薪;三是向欧洲中央银行求助,但欧洲中央银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也难以平稳市场,而欧洲央行也不愿意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德国是最有可能为损失埋单的国家,所以坚决抵制扩大欧洲稳定机制的规模,也反对发行欧元债券。其实,可以有更好的欧元债券来对抗德国人和其他纳税人的损失:债券保险基金。其保费由借入政府以能反映其长期信用的利率来支付,这对缓解各国主权债券的利息支付压力有所帮助。比如意大利债券的利率是5.5%,那么以债券保险基金来计算,3%支付给欧元债券持有人,2.5%是保费。债券保险保费同时也能降低出借国的资金风险。同时还可对享用债券保险基金的债务国进行资格限制,进一步降低风险。这将为德国支持欧元减少后顾之忧,从而真正推动对负债国家的进一步帮助。

      (作者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威廉·克莱恩 贺艳燕 编译)

      

      《金融时报》6月7日文章

      欧洲各国已没有时间讨价还价了

      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遭遇金融危机。在那段时期,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制执行了严格的紧缩计划。但这些国家积极重建经济,三年内,他们的经济恢复正轨。

      不像今天许多的欧洲人,亚洲人没有得到外部输入的慷慨资金。在严峻的形势下,韩国人向政府贡献黄金和家庭外汇,中国保证坚挺人民币不贬值。那时亚洲的政治家采取了积极行动而不是沉溺在无休无止的争论中。

      现在欧洲不是这样的情况。关于援助方案和条件的讨价还价已浪费了很多时间。对于欧洲需要帮助的请求,中国一直很积极地回应,但中国不应只是被视为欧元区应急时的外部债权人,而应被视为欧债重建的股东。欧洲拥有很多优势: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拥有可靠的法律架构以及中国仍然缺乏的科技、管理经验。中欧合作是双赢的。但要继续营造中欧合作的良好局面,欧洲必须应对好债务危机,同时中国公司需要被平等对待。

      解决欧元区的问题,以下三点将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启动增长十分关键。过去的财政巩固未能证明有效减少了财政赤字。正确校正和管理的财政重新平衡应被实现。第二,欧洲必须真正承诺挽救希腊,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最后,欧洲应停止为达到完美方案而无休止地协商,开始一个更为现实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和伦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Keyu Jin 贺艳燕 编译)

      

      《经济时报》6月7日文章

      印度经济衰退被夸大了

      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印度GDP增长减速到5.3%,这带来了强烈震动。但我们真的理解衰退吗?也许下面的问题会帮助我们想得更深一些:评估夸大了衰退吗?如果制造业在去年仅增长2.5%,那么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如何增长了21%,进口如何增长了23%?出口有50%以上由中小企业构成。经过修正的国民收入统计并没有包括中小企业的数据。所以夸大衰退是有可能的。

      投资的下滑能解释衰退吗?固有资本形成总额较2011年增长了5.4%,当然这一数值远远低于危机前繁荣时期的13%至17%的增长率。但也好于2008年至2009年的3.4%,那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所以今年增长的深度下滑不能被完全归结于投资的减少。

      那么投资者缺乏热情是因为政策乏力吗?如果政策乏力意味这一整套改革的缺席,那么印度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政策乏力困扰了投资者,那如何解释今年一月至三月数额达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呢?

      是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引起了衰退吗?印度高财政赤字以提高利率的方式,引发了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2011年至2012年的财政赤字为5.9%。在2009年至2010年这一数值为6.5%,但那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高于现在,可见过去的高财政赤字并没有明显地挤出投资。那高通胀是衰退原因吗?高财政赤字伴随高通胀,这使得印度储备银行很难降低利率。但这仍难以解释为什么35%的投资率带来仅有6.5%的增长。

      今年的低增长会预示明年的低增长吗?如果视政策缺位和投资减少是低增长的原因,那么低增长的趋势将很难被改变。然而,转换下思维,恢复增长则是可能的。同时,评估失误降低了实际增长。这意味着缓解供应压力,调节财政水平将带来今年7%至.5%的增长,这在现在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是不错的表现。

      (作者系印度管理学院副教授T.T拉姆·莫汉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