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专版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利率市场化迈大步 银行定价期待形成有序结构
  •  
    2012年6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圆桌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圆桌
    利率市场化迈大步 银行定价期待形成有序结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利率市场化迈大步 银行定价期待形成有序结构
    2012-06-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14、15日,民生、光大、中信三家银行先后宣布上调一年期存款利率至3.575%,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上调存款利率仅短短的五、六日。从央行宣布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至今不过十日,已有多家银行先后两次甚至三次改变其存款利率。这在中国银行业来说可谓史无前例。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给我国实体经济、银行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小银行追随大银行的存款定价会否给自身带来冲击?下一步利率市场化应该如何推进?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此次意料之外的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带给我们的新的问题。

      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认为,此次央行提出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时机选择比较恰当,一则配合货币政策,稳经济增长,二则压缩银行利差,促银行改革。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整个银行业的定价会遵循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则,进而形成有序结构。

      ⊙记者 李丹丹 苗燕 ⊙编辑 邹靓

      嘉宾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向松祚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 宗 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曾 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反哺实体经济

      上海证券报: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突破性的一步。您认为,利率市场化选择在此时推进是何原因?利率市场化迈出这一步对实体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郭田勇: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存在“悬空式”发展现象。2007年之后,虽然我国实体经济呈现放缓趋势,但银行业却一枝独秀,始终保持高盈利,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形成了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局面。

      降息导致的利差收窄首先能够压缩银行由高利差而取得的高盈利,从而将更多资金释放给实体经济,凸显金融业反哺实体经济的原则。盈利减少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压力也将促使银行进行经营改革,改变高度依赖信贷投放的单一盈利模式,实现多元化经营。贷款利息打折范围扩大,贷款利率下降有利于增加企业贷款需求,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宗良:此次降息的同时,央行提出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时机选择是比较恰当的。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标志着通行多年的“官定利率”向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开始过渡。

      近年来,由于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备和产品创新不足等原因,导致存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关领域脱节的状况,金融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此次降息和扩大浮动区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传递“稳增长”信号,刺激市场信心,增加信贷需求。本次降息是在宏观经济“外患内忧”、超预期减速的大背景所提出的。此时通过降息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能向市场传递出更加清晰、明确的“稳增长”信号,从而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息,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信贷需求,稳定宏观经济增长。

      二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贷款利率的下浮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降息能降低即期利率,这样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初步测算,不对称降低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将至少为企业减少1450亿元的利息支出。另一方面,降息也能降低远期利率,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投资意愿,扩大投资。这两方面都将进一步增大企业贷款需求。

      三是优化银行贷款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之前,银行有限的信贷资源往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贷给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至于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本次扩大存贷款浮动区间后,一年期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窄,将从3.06%变成了可浮动的1.473%-3.06%。银行为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不得不转变其放贷对象、提高其风险偏好,这就会刺激银行向实体经济,特别是能承受较高贷款利率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放贷,资金投向优化。

      曾刚:在一些人看来,这次的利率调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我的看法是,这次调整有很积极的意义,但并非突破性或跳跃式的,并未改变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的步调。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在利率市场化工作上做出多方面推进,且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若我们可以将利率市场化的程度用0到100之间的指数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利率市场化水平恐怕应该是及格以上的分数,将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到基准利率的1.1倍,只是在既有的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往前又迈出了一步而已。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认为该政策的推出并不会对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也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就此加速,还需跟踪、观察。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时点,总体来说,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各方的共识,但是在何时推进的时机上很难把握。而目前的情况,正好为央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将宏观调控的要求连同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二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一方面,配合货币政策调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需要降息,增加贷款,刺激社会需求。但是如果对称性地降息,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目前银行揽储压力很大,存款利率下降可能导致存款理财化的现象更严重,存贷比压力会严重制约银行的贷款能力。所以必须要有机制上的改变。

      而另一方面,这一做法有利于压缩存贷款利差。目前存款比较紧缺,央行规定了存款利率上浮的机制,基本上银行存款利率都会上浮到顶,所以存款利率是明降暗升,这个过程中就压缩了银行的利差。同时,蕴含利率形成机制改革。

      至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短期内是配合货币政策,疏导今年以来的经济活力下降、贷款下滑;从长期看更有积极意义,理顺市场体系,让价格体制、资源配置更有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压缩银行利润,使之前实体经济与金融失衡的结构得以修正、优化。

      向松祚:我国银行金融体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具备进一步推进和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我国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实际上从1996年正式放开同业拆借利率,我们就已经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步伐。从1998年开始,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开始逐步市场化。1999年开始启动存款利率市场化。2008年开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同时外币利率市场化取得很大进展。此外,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和多元化金融机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有了丰富的金融市场主体来创造利率的市场化机制。

      所以,时至今日,我国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利率市场化,已经具备很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也要求我国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和扩展,对居民个人、企业和银行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居民个人和企业对金融产品的议价能力会增强,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千方百计进行金融创新,以便稳定存款来源和留住优质贷款客户。其次,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日益激烈,最终的受益者当然是广大客户。

      定价的有序结构

      上海证券报:在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以后,多家银行宣布提高存款利率,有的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提至3.5%,有的银行则提至1.1倍上限,达到3.575%。您认为,以目前银行的存贷款结构、风险管理能力,是否每一家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都适合把存款利率提至这么高的位置?小银行是在盲目跟进,还是经过了理性判断的?未来,存款利率是否会出现更大的分化?激烈的利率竞争是否会加剧资金错配风险,导致银行利润骤滑?

      

      郭田勇:我觉得对于小银行来说,首先要考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利差缩小,风险管理的压力增大。如果没有存款的话,这才是银行最大的风险。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不下去,怎么发展?小银行面临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如果在竞争中落后,本来竞争能力就不强,在利率上再没有竞争优势,则很可能导致大量的客户和存款流失,会出很大的问题。

      央行也不是一步调整到位,存款利率10%的上浮空间,对银行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不会有银行在短时间内出问题。所以这次也是先让银行试水,让银行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与利率市场化的方向相适应。

      即便是在利率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可能从理论上说,利率的差异化会比较大。但是从实际上说,银行的存贷款的利率水平大致会收敛到一个区间,利率不会相差太大。如果大行都定4%,小银行也不可能都冲到6%去,因为高一点,优势已经能够体现出来了。再高,一方面是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风险管理的要求。

      我们初步匡算了一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今年银行的利率减少上千亿,较去年下滑10%。但是到底能减少多少很难讲。从存贷差简单算,能够有一个数据,但是从全面看,国债、理财产品等的收益也会下降,银行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也在降低。

      宗良: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参考同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存款人利益、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等因素后,综合确定各自的存贷款利率水平。首先,规模不同的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选择不同的策略。在本次调息之后,由于存款成本的上升,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同时贷款也相对更为稀缺和昂贵,贷款增长受到限制,风险偏好提升;而大型银行存款资源相对丰富,存款成本压力相对较小,贷款投放的能力反而可能更强。

      其次,抢占市场和成本控制。如果银行认为目前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较大,把抢占市场作为目标,就会把利率上浮到顶,通过利率上浮,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从而有更大的放贷额度,这样增加的利率成本可以得以抵消。但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来说,可能会优先考虑成本控制。

      曾刚:从全球范围看,由于声誉相对较弱、风险相对较高,小银行的存款价格普遍高于大银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也正因为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过程,往往也会伴随着大规模的小银行破产倒闭。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必须要深入考虑小银行的承受能力,不能调整过于猛烈。目前央行将上限提高到1.1倍,仍算比较谨慎的调整,小银行是否能承受,是否能由此培育出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我们还有待观察。

      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率市场化可能意味着利率的频繁剧烈波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市场中,利率并非无序竞争,整个银行业的定价会遵循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则,进而形成有序的结构。当然,不同的国家,由于市场竞争状态和监管环境的不同,其定价规则会存在差异,但整体上都会形成比较稳定且有序调整的利率机制。比如美国和日本,尽管银行定价体系有差异,但是两国的总体存款利率比较稳定。美国的竞争性稍强,有几十家银行是主要银行,他们的报价就是主利率,主利率出现变动的话,其他小型银行会跟进。日本则是央行制定指导价,所有银行跟进指导价,结构比美国更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银行跟进大银行的存款利率,是理性选择后的结果。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和银行需要培育定价体制。好的定价体制,既要体现定价的灵活性,也要考虑市场的稳定性。对于居民讲,其追求存款的低风险和安全性,而非高收益,因此稳定的市场体制比较好。同时,报价的过程中需要法律规范,把握边界,组织有序,避免价格串谋垄断,提高市场稳定。

      存款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润收窄是必然的,其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当然银行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应对,比如主动调整负债期限结构、资产结构,拉高收益水平。

      向松祚:各家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网点分布和结构布局、业务和盈利模式、客户特点等等具体情况,来具体制定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经营策略。不能盲目跟风或者为了竞争客户而随意提高利率,各家银行应该更多依赖改善服务和产品创新来吸引和稳定客户,而不是依靠价格竞争和“价格大战”。

      从存款和负债业务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内部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负债业务竞争尤其呈现白热化状态。“存款大战”愈演愈烈,存款指标愈来愈高,吸存手段和营销方法不断创新,季末、年末的“冲时点”现象几乎成为常态,客观上造成我国存款负债的大起大落。

      银行负债业务大起大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利率市场化基础逐渐完善,迫使银行必须加速业务创新,拓展新的业务渠道,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受益者是实体经济和普通消费者。

      忧的是银行组织资金之方式、负债成本之控制、流动性之管理,都将面临严峻挑战,银行收入、利润的增速和稳定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也会有所上升。

      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模式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进一步放开的时间表、步骤如何安排比较合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制度建设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郭田勇:利率市场化还是会采取渐进式的路径,首先制度建设要跟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做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资金定价能力的提升相适应。同时,也要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能力相匹配。央行的机制选择也面临着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不会在这次10%的基础上一步放开,而是仍然会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扩大浮动的空间。

      在时间表的选择上,这次提高完了之后会再观察,观察期半年左右,会继续提升,按照10%的节奏继续放开。至于何时能够完全放开,要看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各方面大家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可能会快一点儿,如果中间出现一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调整。总体来看我觉得完全放开不会太远,按照目前的节奏,3年左右的时间是有可能的。

      宗良:我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是渐进模式,其进程可概括为“谨慎设计,稳步推进”,基本上按“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稳步推进。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央行调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引导各市场利率的基本格局,逐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未来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推进,首先,将继续扩大央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其次,以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为基础,建立起一套高度关联的利率体系,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条件;第三,形成统一的基准利率并完善传导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强化SHIBOR的作用,并积极推进和完善SHIBOR运行机制、理顺利率的传导机制,推进统一基准利率的形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二是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三是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四是不同类型银行走差异化道路。

      曾刚: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很清楚,简单说就是贷款下限逐步放低,存款上限逐渐放开。

      目前看,贷款利率放开比较容易,对市场冲击更小。因为,一方面,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浮动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贷款的替代产品多,这意味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反应比较清楚。因此,相比存款,贷款利率市场化应该能够较快地实现。

      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条路还很远。中国的存款利率是管理浮动,即使不放开上浮区间,也可以通过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来达到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目前管制利率承受冲击的能力很强,这一制度也可以维持很久。我认为,在这条路上,一方面要逐步、缓慢地扩大定价区间,观察对银行的影响如何,另一方面要发展存款替代品市场,推出可交易的存款产品比如CDS(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到整个宏观体制、定价机制,小到银行自身,再微至产品培育、专业性的金融机构出现。

      首先,定价规则。例如哪些银行定价、是不是做市商的方式等等,我国需要考虑以何种形式统一,这样有利于价格有序变动。其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避免出现市场价格合谋行为,保持市场稳定,提高市场效率。再次,银行内部要创新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例如开发存款代替产品,提高存款可替代性。再例如利率衍生产品,规避利率风险,甚至由此可以产生专业的机构帮助小银行规避风险。

      这种种因素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辅相成,也决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一定是缓慢、渐进的。

      向松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款、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这个次序是正确的,我国实际上也是按照这个步骤来推进的。

      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根本趋势呢?其一、未来银行业务必须多元化,尤其是要大力拓展包括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理(保理)、信用卡、托管、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等在内的中间业务,努力降低银行收入、利润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的局面。

      其二、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明确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模式。到底是坚持分业银行模式,还是要采取全能银行模式?我个人以为应该是全能银行模式。采取全能银行模式,银行的业务模式、收入利润渠道就可以尽量多元化。

      其三、必须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为银行业创造更多的负债业务管理工具。未来银行负债管理的主要工具就是利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