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专 版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QFII减仓调结构 金融地产继续受青睐
  •  
    2012年7月2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基金周刊
    QFII减仓调结构 金融地产继续受青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QFII减仓调结构 金融地产继续受青睐
    2012-07-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从最新的投资情况看,QFII显然把中国内地经济的短期调整,当成了一次“小感冒”。

      由理柏和本报联合推出的最新一期QFII中国基金月报显示,欧系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些QFII基金在小幅调整仓位的同时,依然坚持大部分仓位,并有序增持房地产、金融等中周期行业。这意味着,QFII对于A股和中国内地经济的同步看好。

      而且,他们对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的担心远小于A股市场。

      ⊙本报记者 周宏

      股票平均仓位开始调整

      在4月月报中,QFII的整体仓位飙升到年内最高水平不同,经历了5月份的大调整、全球大开大合的经济变局后,QFII中国A股基金开始整体下调仓位。

      一家大型日系基金,在4月末时持仓比例超过99%,到5月末小幅减至97%,下降两个点,但整体上依然处于历史偏高位置。去年年中,该基金的仓位曾经一度下降到91%附近,但今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欧美系的几家基金整体仓位维持在接近顶峰位置。摩根大通的基金短期内仓位又一次突破97%;另一只英系基金整体仓位突破98%,为历史上次高位置。此前,欧美的几家大行的QFII仓位在3月以后不断攀升。

      不过,由欧系资金支持的几个QFII灵活配置基金的仓位开始明显下降,其中一只基金上一期的仓位达到了89.7%,最新一期的仓位在80%附近,显示其基金经理开始有意识的落袋为安,削减一定的风险暴露。

      不过,该基金经理在最新月报中表示,上述的仓位下降,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股市整体调整的影响。他们认为,全球的中资概念股在2012年5月份整体表现出了过于情绪化的状况,并牵连指数下行。他们认为,这更多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市场过于乐观的情绪短线受挫所致。他们更相信,这种状况和宏观数据的下行有关,而在刺激政策落实后,这种情绪可能有所扭转。

      事实上,今年以来,QFII一直对A股市场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在中国政策面的解读上,QFII基金普遍积极,一些基金认为,中国政府积极对股市做多的态度,对市场产生了明确的作用。包括中国的养老金加快了入市步骤、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下调交易成本等,暗示了政府对股市的支持,预示着市场压力减缓,对于整体市场的长期表现有所裨益。

      另外,当期QFII基金明显加大了对港股的增持操作(绝大部分QFII中国A股基金,可以投资一部分港股),比如一家日系的QFII,近期就至少分仓约四分之一,增持香港市场的股票,这使得该部分持股的比例,一度上升到该基金的历史最高位。

      引发QFII中国A股基金增持港股的原因很多。月报信息显示,相对A股的比值效应,港股五月份跌幅大于A股等,都是比较主流的因素。而他们增持港股,当然不意味着对中国内地经济和股市的看轻,相反,更多的是出于比价效应的考虑。

      “宏观判断”开始积极

      在宏观经济和市场判断方面,QFII中国A股基金在经历了上一期的相对分化后,最新一阶段已经开始趋于统一。

      整体上来说,对于中国经济年内探底成功的乐观预期,以及对于政策放松的乐见其成,构成了他们的核心观点。

      一家美资大行下属的基金公司表示,就5月份而言,全球的投资者都再度忧虑于欧洲的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的宏观消息成为触发股市严重抛售的重要原因。

      A股市场得以持平,相当程度上和中国内地投资者预期,在有关欧洲和内部经济数据疲软的忧虑普遍化后,中国政府会推行财政刺激的相对好消息所抵消。

      不过,他们认为,市场上物料和医药股表现最佳,暗示投资者对后市展望更趋分化。能源、基本消费品与金融等之前跑赢大市的行业个股在5月内表现欠佳,即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该美系基金认为:未来半年,外围市场会和2010年及2011年一样走势反复,主要受到欧洲主权危机相关消息影响。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虽然明显,但中国政府在2010年展开的加息周期后首次进行减息,应标志其维持平稳增长的意愿非常强烈。

      “鉴于A股已跌去今年的大部分升幅,周期股估值已见底部,商品价格亦为利润率及通胀走低提供空间和余地,预期中国政府会加推支持措施,从中线看,仍看好A股全年升幅。”

      而一家日系基金则认为,A股市场的表现在5月下跌明显,港股跌幅更加超过10%,这应是投资者因避险情绪趋强操作所致。由于对中国向欧元区出口的前景不同的判断,所以,A股市场和H股市场5月份跌幅是不同的。

      对于短期经济,该基金表现谨慎。他们认为,目前所有的宏观数据均指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的环境在加速恶化。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期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几乎和去年同期以来的最低水平接近。电力,钢铁和水泥的产量增长下降到0.7%,7.9%和4.0%,分别与2009年以来的最低状况接近。同时,固定资产投资(FAI)同比增长19.3%,房地产投资同比仅增长9.2%。与此同时,零售销售增长也下降趋势,显示经济正在回落。该基金认为,未来主要的机会在于,中国政府加速基建项目引起的交易型机会,“短期内需要耐心等候”。

      虽然,一些机构用词谨慎,但是和此前表述相比,情绪回稳的征兆非常明显。比如一家大机构,在前一期月报中认为,“最新的年报和季报显示了普遍低于预期的业绩表现。宏观数字的担忧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将超越了经济面的担忧。”

      该机构认为,宏观数字突出表现了一个特点———放缓。“放缓是很明白的前途。中国内地生产总值的增长开始快速减弱,今年3月份后一系列数字都比去年同期来的弱。”

      而月报显示,越来越多的QFII看到了中国内地政策刺激的步伐,坚定了中期经济会走出底部的信心。

      投资重点再次回到地产和金融

      类似的态度,在最新的基金组合中更加明显一些。

      上期月报中,不少QFII机构在今年以来首度减持了金融股,同时持续买入稀土、耐用消费品。而本期中,地产股成为诸多机构的最爱。

      以欧美基金为例,某大行最新一期组合中,大规模增持了万科,配置比例一举超过5%,为该基金今年以来单笔增持最大的个股。另外该机构还增持了茅台、五粮液等消费品,并进一步买入了上海汽车等可选消费品个股。

      另外,灵活型基金更加注意布局中小型地产股。诸如首开股份这样的个股,不止一次出现在QFII的持股名单上。一些机构认为,类似的中小型地产股,往往在某一地区集中拥有高价值的项目,并且远远超越当地市场的其他同行。一旦该地区的销售回暖,这些项目的盈利和收入确认是非常可观的。因此也是分享地产回暖的重要品种。

      不过一些机构对于政府加快项目审批的做法,也有一定保留。一家QFII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在中期推动经济,但由于货币资金的限制,这样的推动措施的力度会有差别。权威机构的声明显示,中国不会重复2008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中国内地市场也不太可能会看到经济的快速复苏。

      此前,因为市场板块的起伏表现,或许是因为对于经济的担心,QFII在4月份明显减持了持续走高的金融股尤其是证券类股,同时开始大幅增持前期落后的耐用消费品等板块个股。而在5月份,这样的减持行为换成了增持。

      此前的操作记录显示,QFII在1月份时大举买入的能源股,在2月份以来则逐步兑现盈利。2月份开始,QFII在维持已有金融股仓位的同时,有意识增持早周期行业。3月份左右,QFII继续介入石油股,同时持续买入家电、汽车、稀土、地产等个股,且动作很大。目前看,这个策略在今年获得了一定的超额收益。

      一家QFII机构在月报中,解释了最新的操作(增持耐用消费品、减持金融股)的用意:“总体上,预期今年内GDP仍然实现可观增长,如7.5%左右,同时在物价可控的前提下,我们相信中国政府会着重刺激消费以维持这种相对稳健的增长态势。”

      QFII显然更多看上了未来的经济复苏带来的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