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专 版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货币的稳定性何以恶化
  • 港交所收购伦敦金交所预示了什么
  • 经济下行压力突显政策放松必要性
  • 广州对中小客车限购
  • 外论一瞥
  • 伦敦奥运“惧怕”中国“慷慨”
  •  
    2012年7月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货币的稳定性何以恶化
    港交所收购伦敦金交所预示了什么
    经济下行压力突显政策放松必要性
    广州对中小客车限购
    外论一瞥
    伦敦奥运“惧怕”中国“慷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2-07-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日本《东京新闻》6月24日社论

      里约环境宣言需吸取福岛教训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里约+20)闭幕,此次会议汇集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以“我们希望的未来”为题的宣言。但是,实际上这个宣言只不过是重复了主席国巴西事前准备好的文件。具体政策以及数值目标均被搁置。结果,此次会议没有做任何决定。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绿色经济”,在文件中仅被表述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具体对策。如果硬要说有决定的话,此次会议只是决定在2015年前制定具体的开发目标。

      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未来。

      20年前的里约峰会曾决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20年来,这个世界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还在后退。此次会议本身非常低调。美国总统忙于选举,欧盟苦于债务危机无暇顾及环境。日本首相在巴西政府强烈的要求下还是跟上次一样没有赴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的选择”。经历过福岛事件的我们表示强烈同意。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的上坡路,他们之所以对“绿色经济”抱有怀疑,是因为发达国家没有很好展示如何能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因此,他们可能会依赖资源和能源浪费型的增长模式。日本政府基于东日本大地震的经历,提出了“抗灾宜居的未来城市”模式。这种模式依赖可循环利用和节能技术。如巴西总统所说“如果不开始,则没有进步”,日本应尽可能地前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模式。这样,关于环境的全球会议也会前进。因为,我们希望的未来,除了可续发展的社会,无他。

      (梁宝卫 编译)

      

      《金融时报》6月28日专栏文章

      质问全球化的银行模式

      我们已习惯性地认为是无能、贪婪和傲慢导致了银行危机。但是,自由市场中心相关点有组织、有系统的操纵,将全球银行业置于了不同的境地,正如巴克莱银行试图操纵基准利率被曝光所揭露出的问题。

      企图扭曲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所折射出的自大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必须即刻质问全球化银行模式。有组织的市场欺诈揭露出这一模式的漏洞。我们需要知道是否有几家银行是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联合欺诈?管理者必须严查缺乏价格竞争的领域。

      管理控制似乎一直都是缺失的。我们理解这一局面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其扩散范围。这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金融机构,许多被视为行业杰出的英美机构,其实都失于监督或失于阻止种种坏的行为。谎报隔夜借款成本、将风险管理从商业控制机制变为利益中心机制、不当销售衍生品等等,都是银行业失控的症状。

      这样的行为是否未被许可或未被发现,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银行现在的架构形式很难控制与管理。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着手做三件事。第一,需要重新审视银行的整合商业结构。银行业对信息流控制的失职表明,应实施更广范围、更正式的隔离。第二,管理者和银行监管者的起始点应是怀疑银行的陈述。这在银行业和管理者共同发现如何对衍生品和财产交易实施新规则的时候格外重要。第三,银行业必须重视在文化上的改变。这意味着收入要与不当的刺激脱钩,高级经理人必须明确,机构的首要责任是维护市场公正和客户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薪酬是这一行为的果而不是因。(作者系英国资深投资银行家菲利普·欧格 贺艳燕 编译)

      

      英国《经济学家》6月30日社论

      国家的真正财富

      说到财富,国家可能会鼓吹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技能的劳动力和世界级的基础建设,经济学家通常以GDP来衡量国家财富,但GDP是收入衡量标准,而不是财富。它是对商品、服务流动的估值,而不是对资产储备的估值。

      令人高兴的是,针对国家财富的衡量,终于有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标准。联合国本月出版了基于20个国家的财富研究报告,囊括了国家的三类资产:物理资本(机器、建筑和基础建设等)、人力资本(人口教育和技能)以及自然资本(土地、森林、石油和矿产)。20个国家中有14个,财富增速超过了人口增速,遂使2008年的人均财富值高于上世纪90年代。

      以这一口径衡量,美国的财富值在2008年时达118万亿,大约是其当年GDP的10倍。然而,美国的人均财富低于日本。从人力资本来看,除了尼日利亚、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报告中的其他国家都明显表现出人力创造财富的特点。人力资本计量主要基于学校教育的平均年限、工人期待工资以及退休前的工作年限。人力资本占了英国财富值的88%、美国财富值的75%,日本人均人力资本高于其他国家。

      除了俄罗斯,报告中的其他国家都积累了其他资产来补偿因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侵害。

      自然资源问题让一些环保主义者十分担忧。理论上,自然资源因为日益稀缺而价格不断上升。好的资产管理者会谨慎地对待自然资源,因为他明白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会在未来超过物理或人力资本。然而,在现实中自然资产的社会价值却很难通过价格反映出来。(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