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短期增长减速和长期稳健发展两大趋势特征将冲突并存,中国经济恐难快速摆脱短期增长减速的状态,但长期发展依旧后劲可期。宏观调控需要着力于“固本”,却无需“下猛药”,需要着力于“培元”,却没有必要复制第二个“拯救计划”。
程 实
在全球化日新月异的当下,Crash(碰撞),一个饱含爆发力的单词,与文化、理念或观点联系在一起,吸引了太多关注,以至于内在的哲学很容易被轻视。最流行的一种解读,以为Crash的根源是矛盾、结果是对立,碰撞的双方只有一对一错;更细致一点的解读以为,Crash的根源是冲突、结果是无奈,碰撞的双方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是情有可原;因为碰撞的发生仅仅因为双方对不同的事件(问题)给出了同属理性的反应(答案)。
顺着这一思路看当下中国经济,多空Crash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去年末以来,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再陷泥沼的冲击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失速阶段,今年一季度增长率下滑至8.1%,二季度市场预估值也已“破8”,宏观经济增长减速伴随着微观经济活力明显下降,企业盈利形势日趋严峻、工业产出增幅不断趋缓、居民消费信心潜在受损、金融活跃度也悄然下降。内忧外患之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看空和看多的都大有人在,每一个阵营都不乏国际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和市场观察人士,而且,多空双方都有一些有理有据的支持论点。这种专业的观点碰撞,反而让普通大众陷入了左右为难的迷茫之中,难以对中国经济趋势发展形成理性预期。
在笔者看来,当下中国经济的多空Crash具有鲜明的特殊性,Crash的产生恰恰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短周期和长周期相切的微妙时期。本质上看,多空双方结论的差异远远小于问题本身的差异。之所以看多中国经济的观点和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都具有坚实、可信的理论基础、事实依据和逻辑推演,根本原因在于双方解读的问题大相径庭。中国经济未来何去何从?这看似是一个问题,实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增长问题,即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会持续多久,降息开启的宽松政策能否引致明显的经济增速触底反弹?另一个是发展问题,即长期内,中国经济能否保持相对强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体人民的福利改善?只要将中国经济的趋势演化问题细致分解为增长和发展两个问题,近期一系列貌似冲突的市场言论和专家观点就可以纳入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判就能实现短期和长期、速度和品质、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交叉看中国,融会但又不局限于增长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学术碰撞,结合全球经济的整体趋势和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对中国经济走向和政策抉择,笔者有三点个人体会:
第一,从增长角度看增长,中国经济恐难快速摆脱短期增长减速的状态。必须认识到,实体经济基数变大、收敛效应逐步削弱是必然反应。短期内重趋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迅速扭转经济失速的现实。原因是在房市调控未有放松、结构转型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投资的利率弹性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降息的实质影响;在投资回报率下降和实体经济景气度不足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恐有下降;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尚未化解的背景下,缺乏宽松财政的政策配合,单纯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也较为有限。
第二,从发展角度看发展,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依旧后劲可期。从经济发展长期推动力的四个维度——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正在形成新的动力群:尽管前期中国粗放式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资本积累的长期助力,但随着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民间资本正被悄然唤醒,并有望给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输入新的资本动力;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弱并消失,老龄化问题的增长拖累正初露端倪,但人口素质的明显提高将有望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由量到质的发展助力;尽管经济增速下降,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正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并有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给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帮助;尽管近几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有所下降,但通过制度改进、技术引进分别保障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上行,未来随着制度优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进步从技术引进为主向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主悄然转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提升趋势依旧能够维系。
第三,从增长和发展两个维度审视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外部增长冲击”和“内部发展转型”共同作用的时空窗口,这意味着短期增长减速和长期稳健发展两大趋势特征将冲突并存。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看,增长是发展的内涵和前提,增长的坍塌将彻底摧毁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宏观调控一方面需要着力于“固本”,以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冲抵外部需求放缓带来的增长冲击,避免“硬着陆”,确保实体经济在下半年实现触底筑底;其次,发展是增长的长期保障和最终目标,发展的停滞将彻底拉低增长的自然率水平,因此,宏观调控另一方面需要着力于“培元”,即通过继续稳步推进制度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完善保障体系、鼓励金融创新、激活微观活力、提升民间福祉,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健崛起。
值得强调的是,“固本培元”无需“下猛药”, 8%和7%的些微差距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强势崛起、弯道赶超的大趋势。利用国际货币组织(IMF)的最新数据,笔者做了一个小测算,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中国经济保持7%的增长,世界经济保持近31年来3.36%的均速增长,那么以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中国GDP将于2033年达到全球经济的30%,2041年突破40%,2048年突破50%。也就是说,继续保持7%的增速36年,中国经济甚至能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从简单的推算就能感受到,即便从10%到7%,中国经济依旧属于高速范畴,宏观政策由于经济减速而大动干戈,甚至复制第二个“拯救计划”并没有太大必要。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