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下旬悄然启动的这一轮大宗商品阶段反弹,让一类行踪隐匿的大型投资人获利丰厚——对冲基金。
一些对冲基金业界人士称,之所以再度做多商品,是因为预见到中国等经济体接下来可能出现政策转向,进而推高大宗商品市场信心和需求。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毛明江
最新一轮大宗商品反弹,让一类行踪隐匿的大型投资人获利丰厚——对冲基金。
过去三周,大宗商品的价格总体连续上涨,创下四个月来最长上涨纪录,累计涨幅超过两位数。与此同时,对冲基金等大型机构持有的商品净多仓持续上升,达到三个月来最高水平。
一些对冲基金业界人士称,之所以再度做多商品,是因为预见到中国等经济体接下来可能出现政策转向,进而推高大宗商品市场信心和需求。
不过,鉴于当前欧债危机远未平息,世界经济仍充满变数,不少业内机构和专家提醒说,当前商品反弹行情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踏准商品反弹行情
截至北京时间上周五美国收盘,标普高盛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涨1%,至621.19点。尽管今年迄今,这一覆盖了24种原材料的商品价格指数仍下跌近4%,但在过去三周中,该指数却连续上涨,并创下自2月24日以来的最长上涨纪录。
累计来看,过去三周时间里,标普高盛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0%。在截至13日的一周中,标普高盛商品价格指数涨了2.7%。
在上述指数覆盖的24种主要商品中,有21种上周都出现了上涨。其中,玉米涨幅居前,周涨幅达到6.8%,小麦价格也大涨超过5%,从美国到俄罗斯的干旱天气,对玉米、小麦等的价格带来支撑。
由于欧债危机挥之不去,加上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不确定性增加,这轮商品价格的反弹并没有被业界广泛预见到。不过,有一类神秘的大型投资人却是例外——对冲基金。
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周对冲基金连续大幅增持商品。截至7月10日的一周时间里,对冲基金等投机性机构持有的大宗商品净多头仓位增加8.9%,至105万份,创下自4月3日以来的最高水平。增持涉及18种商品的期货和期权。
而在截至7月3日的前一周里,对冲基金也大量增持商品多头,当时18种大宗商品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仓位增加了33%。
嗅到中国政策走向
一些对冲基金管理人士透露,之所以大举押注商品,是基于对商品市场“大户”——中国的经济和政策走向的预判。
中国13日公布,第二季度GDP同比增7.6%,低于第一季度8.1%的增长水平,创三年来最低增速。而在大约一周之前,中国宣布了一个月之内的第二次降息。
美国威尔斯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鲍尔森表示,中国的经济数据表明,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政策宽松措施出台。他认为,不少业内人士意识到,一些宽松措施的效果在未来几个月将会体现出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市场风向悄然改变,投资者信心也很可能继续增强。”
不少经济学家和机构都预计,中国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政策松动的举措。在中国本月5日宣布降息后,华尔街知名经济学家、大摩亚洲前主席罗奇表示,随着经济增速和通胀降温,中国拥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此前曾常驻中国的罗奇认为,中国在政策调控方面的表现优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罗奇认为,中国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将放缓,但他依然认为中国经济会软着陆。
瑞穗证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沈建光预计,中国今年可能还会降息一次,并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他表示,信贷增长和地方政府融资限制的松绑,将有助于中国的投资增长,帮助经济在下半年实现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