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潜规则”
本报独家报道
潜规则一:做低净值 潜规则二:赎旧买新 潜规则三:倒卖客户 潜规则四:帮忙资金
当今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各式各样的“潜规则”。以资产管理行业为例,发行环节、渠道环节、销售环节、维护环节中的手法环环相扣,“做低净值”、“赎旧买新”、“倒卖客户”、“帮忙资金”等手法,已经成为行业中半公开的秘密。本报今日推出《中国证券市场资产管理“潜规则”》深度调查,无意于批评某家机构、某只产品,某个人物,而是藉此冰山一角透析整个证券行业多年来的痼疾,以此警示。
正如报道中提到的,首个快速清盘案例——东吴“财富3号”的出现,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东吴“财富3号”本身的运作是否规范,外人难以评论,但其最终命运则警示了那些“潜规则”玩家:不要以为这些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可以堂而皇之地在资产管理行业一直继续玩下去。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说,监管部门多年来一直严禁基金券商销售理财产品时承诺保底收益。但在“潜规则”中,一些机构在约定时间内承诺不建仓等“擦边球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对规则的轻蔑、对监管的漠视、对钻空子的热衷,归根结底是对市场的伤害。
把眼光放得更宽一点,这些所谓的“潜规则”并非证券行业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你我身边。相反,由于证券市场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其公平、公正、公开的特色依然占据主流。但不可否认,跑关系、吃回扣、虚增业绩……在讲究人情,讲究变通的文化环境里,证券市场也多少沾染了这些习气,难以独善其身。
自郭树清主席上任以来,资本市场上重拳不断,证券操纵、造假欺诈、内幕交易等行为纷纷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完全有理由寄望中国证券行业的诚信建设、制度监管和文化理念走在社会前列。我们相信,对于证券行业自身肌体的清理,既是“郭氏新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监管层做大做强机构投资者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证券行业自我进化的一场洗礼。
相关报道详见封十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