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评论
  • 12:调查
  • A1:公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研究·市场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别了,美国头号投资策略师
  • 伯南克重申或宽松
    美元指数直线飙升
  • 私立医院瞄准中国市场
  • 国际头条摘要
  • 美国参议院已提起指控 汇丰“涉黑” ?!洗钱贩毒样样沾边
  • 无心插柳还是有意栽花 德国大发“危机财”
  •  
    2012年7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海外
    别了,美国头号投资策略师
    伯南克重申或宽松
    美元指数直线飙升
    私立医院瞄准中国市场
    国际头条摘要
    美国参议院已提起指控 汇丰“涉黑” ?!洗钱贩毒样样沾边
    无心插柳还是有意栽花 德国大发“危机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别了,美国头号投资策略师
    2012-07-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他曾经准确预言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股泡沫。

      他是一位独立的思想家、多姿多彩的作家,以及新兴市场投资的先驱者之一。

      他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并且创办了世界首批对冲基金。

      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终究还是没能在耄耋之年站在他最爱的那座市场山峰上,迎来新一天的曙光。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艾家静

      

      当地时间7月16日,摩根士丹利发出一份给所有员工的备忘录,告诉大家这样一个噩耗:14日,曾在摩根士丹利任职30年的巴顿·比格斯与世长辞,享年79岁。根据一位直接熟悉内情的人士表述,死因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在过去四至六个月内,他都在与病魔抗争。

      在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看来,“他完全独立。他能够创意思考,也能引领大家创意思考。这将是他永远缅怀巴顿·比格斯之处,他总是从更宽宏的角度看事情,也常常见人所未见。”

      也许比格斯就是美国精神的最好印证:开拓进取、个性张扬、坚韧顽强。他的离去也似乎预示着明星分析师充斥华尔街的时代渐渐远行。

      

      文学世界里走出的投资家

      比格斯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出生于1932年。1955年,他从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学位,此后在纽约大学获得MBA学位。

      他的爸爸是纽约银行的经济学家及经管人员。在今年稍早海外媒体刊出的一篇采访中,比格斯回忆道,父亲从前拒绝和他讨论投资,直到他开始读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合著的《有价证券分析》。“当我读完这本书,父亲要求我再读一遍,并且强调只有这样做他才愿意和我聊聊(投资)。”比格斯称,他试图将价值投资的理念灌输给我。

      比格斯早年在美国一家名为E.F. Hutton的证券经纪公司工作。1965年,比格斯与他人共同创办了世界首批对冲基金Fairfield Partners。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加入了当时规模很相对较小的摩根士丹利,帮助创建并领导了其研究部门,并对亚洲抱以浓厚兴趣。

      除了写投资书籍和杂志专栏,巴顿·比格斯酷爱户外运动。“我攀登过世界上大部分的山峰。”

      

      策略师中的印象派艺术家

      巴顿·比格斯专注于新兴市场,是第一批全球投资策略师。他成功预测到1982年起美国股市的多头行情。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科技股大涨,他却看空,当时人们对其嗤之以鼻,但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破裂,最终证明了他的先知。

      黑石集团副董事长拜伦·韦恩回忆道,比格斯因为对话式的独特写作风格、另类且及时的投资预测而闻名。

      “他用自己的角度在写投资策略,就像是一个印象派。他有着自己的分析资料和图表,合起来就是他独特的判断。这是一种有趣的阅读体验,同样也是人们在过去从来没读过的,他是那么的不同寻常。”韦恩称,与巴顿·比格斯在摩根士丹利共事的经历让他深受影响。

      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当属投资书籍中最富有启发性和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比格斯以印象派的笔法描绘了一群专业投资者引人入胜的生涯。他多次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

      不过,他同样有失误的地方。尽管他在1989年提醒投资人避开日本股市,之后日股崩盘。但他依然低估了日本问题的严重性。

      批评者还说,他同样被2008年的金融危机蒙蔽了双眼。在2007年中,他认为垃圾抵押贷款债务泡沫的出现,是一个积极发展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健全的债券市场正在复苏,但是他没有预料到这场灾难将给银行体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今年稍早,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挫败后,他写道,“我们忘记了,‘市场先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虐待狂,它沉浸于用不同的方式折磨我们。”

      

      一个时代的远行

      在二十世纪末的数年内,巴顿·比格斯都被视为华尔街投资策略师的典型代表:聪明、诙谐、更具创造力。

      身为摩根士丹利高层时,他的一句评论足以引发华尔街乃至全球投资者的震动。2003年6月,比格斯离开摩根士丹利,与两位同事共同发起了Traxis合伙基金,那是2003年规模最大的新发对冲基金。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格斯深刻影响着一代投资者。当钱潮涌进华尔街的同时,也造就出一批明星分析师,其中包括雷曼兄弟的明星分析师伊莲·龚萨雷莉、技术分析的先驱约瑟夫·格兰威利,当然还有比格斯。

      比格斯的粉丝们每天都急盼收到他的最新观点。在电子邮件尚未盛行的年代,粉丝们每天一大早便等候着印刷成小册子的分析报告邮寄到他们手中。

      如今的华尔街,就算是最牛的对冲基金经理,驱动市场往往靠的是他们最终的投资选择,而不是他们的言论。他们再也无法向比格斯那一代人一样,对投资者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表示,“如今华尔街的研究大多平淡无奇,那些在写作的人常常不得不担忧他们同事、投资银行、文中所提及的公司或者是股东可能对此做出的反应,比格斯从来不担心冒犯到别人。”

      如今的华尔街,人们拥有了电子邮箱,却再也收不到来自巴顿·比格斯的书面礼物。

      【人物生平】

      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在美国整个投资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几乎可与索罗斯、朱利安等一班金融大鳄匹敌。在任大摩首席执行官时,他的一句评论足以引发华尔街乃至全球投资者的震动,而作为对冲基金界的“老兵”,他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比投资界中多数的见闻都丰富更有吸引力。

      他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30年,曾任该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在此期间,他创立了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投行研究部门。他还一手创办公司的投资管理业务部,并担任其主席达30年之久。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部每年赢得的新客户超过任何竞争对手。

      比格斯多次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1996年到2003年,他一直在全球投资策略师评比中名列前茅。   

      2003年6月,比格斯离开摩根士丹利,与两位同事共同发起了Traxis合伙基金,那是2003年规模最大的新发对冲基金。  

      【主要作品】

      书中的主人公是华尔街上执著专注的投资人士。他们是一群奇特、危险而迷人的家伙,在投资生存战中弱肉强食。作者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投资冒险与个人奋斗的经历,展示了投资家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手法。在他们身上,华尔街浓厚的商业文化、深邃的生存之道被演绎得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