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融模式正在兴起
|
机构频频作为买方现身大宗交易平台,但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部分机构买入个股陆续出现反向交易。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这类大宗交易实际上是上市公司股东向私募等金融机构出售股票融资。这一股权融资模式未来有望与大小非减持一起,成为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主流业务。
⊙记者 王晓宇 ○编辑 李剑锋
表面上看似机构借道大宗交易抄底A股,背后潜藏的却是上市公司股东对股权融资的渴求。6月最后一周,机构频频作为买方现身大宗交易平台,但在7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部分个股陆续出现反向交易。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其交易逻辑便是目前正在兴起的股权融资,这一模式未来有望与大小非减持一起成为大宗交易主流业务。
7月9日,方圆支承发生两笔大宗交易,机构专用席位以6.8元的价格分别卖出51.14万股、54.9万股,接盘方则全部来自华泰证券南通通州人民路营业部。值得关注的是,该股在6月28日也曾发生过2笔大宗交易,其交易数量完全一致,交易价格略低,为6.77元,仅有的差别是买卖席位恰好相反。
又如7月3日机构席位以2.02元/股卖出TCL集团499.99万,买方席位则来自中国民族证券上海南丹东路营业部。而在6月26日,机构专用以同样的价格买入500万股,而卖出方正出自上述民族证券旗下营业部。
类似交易在近期持续不断涌现。比如云南铜业、岳阳兴长、赣粤高速、宝胜股份等多只个股身上均上演了同样的故事。
某近期操作过类似交易的券商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尽管上述个股交易不能一一定性,但极有可能是超短期的资金拆借。这类大宗交易实际上是上市公司股东向私募等金融机构出售股票融资,约定期满后再按前述价格回购并支付一定利息。对于资金借出方而言,这种交易模式非常简单灵活,所享受的折价率也比较高(不能低于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90%)。此外,这部分资金并未约定去向,可自由支配。可以说,本质就是超短期的约定购回式交易。
约定购回式交易是今年来在证券公司中刚兴起的创新业务之一,目前仅限于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公司。据了解,目前深交所正在研究之中,尚未正式推出。
上述券商人士私下透露,除了这种短期资金拆借以外,公司正在小范围试点通过大宗交易曲线实现约定购回式交易。其大致方案是牵手信托公司,由上市公司股东将股份通过大宗交易过户到信托账户,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安全垫,从而实现股权融资。并且相比于在中登公司质押的约定式购回交易,券商作为该产品的管理人,在上述股份上涨至合理价位时可及时抛售以锁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