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2012年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与展望
课题组: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总体策划:
姜 洪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组长:
黄剑辉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王远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
邹民生 (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课题组成员:
陈 强、牛 犁、王 阁、盛力行、应习文、李若愚、赵 坤
祁京梅、闫 敏、张茉楠、刘玉红、徐 策、徐平生、张前荣
赵硕刚、王江昊
⊙记者 邹民生 乐嘉春
嘉宾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记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策走向大家很关心。您怎么看上半年经济超预期回落的问题?下半年政策会有哪些调整?能不能先介绍一下你们的基本判断?
嘉宾: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超预期的回落,尤其是工业增速回落更为明显,目前已经回落到1位数的水平。针对经济增速超预期的回落,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预调和微调措施,将“稳增长”放在宏观调控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强调按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基础、调整结构是关键、物价稳定是保障的要求,抓好政策落实和政策研究储备”。
下半年,在“稳增长”预调微调政策效应显现、房地产市场有所企稳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因此,对于当前经济增长超预期回落,一方面,不能反应过度,从而进一步大力度地放松宏观调控政策,再次回归经济增长崇拜;另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调和微调措施,避免经济增长的过快回落,妥善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着力落实惠民生、促改革和促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格局
记者:从你们预测部的研究看,当前中国经济的格局是个什么样子?
嘉宾:先讲一个看法,就是当前的政策取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保持需求政策基本稳定,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这是基于对当前经济格局的如此认识,即本轮经济回落是短期需求收缩、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与多重周期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短期看,经济下行的压力一是来自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当前伴随着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幅度较大,由于与房地产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众多,所以对一系列产业都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包括对消费的影响;二是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得中国对外出口明显放缓;三是由于效益的下滑,企业加快了去库存的步伐。
从中长期看,由于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能源资源价格上升、人口结构老化、企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因素使中国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也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加大。
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政府、企业、个人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过快、过急地下落,有可能引起经济和社会震荡,宏观调控应力求使经济增长率回落成为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大约在10%左右,目前大约在8-9%左右,当经济增长率处于8-9%左右的区间时,经济运行状况比较良好,可实行中性政策,当经济增长率高于10%,应实行适度的紧缩性政策;当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宽松性政策。
因此,当前应坚持年初确定的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在短期内适当加大需求调节的力度,保持需求的稳定增长,使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增长速度过快下滑;同时,适度提高对经济增速适度回调的容忍度,防止过度放宽宏观经济政策而使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的倾向,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确保实现结构优化前提下的“稳增长”。
“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什么关系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对经济增速或高或低的担忧,总是离不开对“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把握?老在这个问题上打转转。对此,您怎么看?
嘉宾:2008年年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实现经济快速企稳反转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胀压力居高不下、房地产泡沫加剧、企业和政府负债率上升、产能过剩加剧等一系列恶化总量和结构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目前新一轮“稳增长”的政策调整中,应该充分吸取上一轮刺激经济的经验教训,不能为了“稳增长”而偏离或放弃“调结构”的目标。
一是宏观经济政策一定要立足于预调微调,不能再次启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加大国家预算内资金对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信息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的控制,以稳定投资的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
二是尽快出台和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教育、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实现投资增长由政府主导向自主增长的转换。
三是积极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辅以信贷、利息优惠政策,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项目,尽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适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社会资金面总量适度增长
记者:对货币供应的松紧问题您怎么看?
嘉宾:截至今年5月份M1预警指标已连续7个月处于“过冷”的蓝灯区。虽然M2增速与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并未像M1增速一样出现大幅放缓,但目前增长水平也偏低,5月份当月社会融资总量比上年同期少增较多。因此,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等数量型工具,保持社会资金面总量微松。
一是根据外汇占款增长变化和央行票据到期量,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及时投放资金。二是适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货币乘数过低,不利于货币信贷的增长。应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放松货币乘数,保证社会流动性总量微松。三是适度加大信贷投放规模,推动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今年以来,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明显少于上年同期,直接融资活跃程度也有所下降,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显著上升。在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和民间借贷等替代性资金来源减少的同时,需要适度加大银行贷款投放规模,以保证社会融资总量平稳增长。
完善“稳出口”政策,积极主动创造外需
记者:对外贸情况,您怎么看?
嘉宾:欧债危机恶化、欧洲经济增长停滞,以及全球经济二次放缓,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稳定外需对中国意义重大。在“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这三项政策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布局:
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要稳定传统市场规模,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以培育竞争新优势为出发点,选择部分重点发展中国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新兴市场的规模。2011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双边贸易增长18.3%,与发展中国家双边贸易增长27.0%,比发达国家快8.7个百分点。
以俄罗斯为例,现在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增长40%,今年前五个月累计增长24.4%。在中国对其他发达经济体下滑的情况下,依然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未来中国应该扩大与俄罗斯经贸投资合作,重点推进能源及上下游合作、资源深加工、联合机电制造等大项目合作;开展高技术和创新合作,中国应该进一步挖掘对俄以及对其他新兴市场贸易合作的潜力。
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要稳定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规模,提升外贸发展水平,以内生增长能力建设为出发点,重点发展沿边省区和近年来发展潜力巨大、成效显著的中西部地区,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扩大中西部外贸规模。中西部地区近年外贸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42.0%,比东部地区快2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毗邻中亚市场和东南亚、南亚市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很大,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三是优化贸易结构布局。把稳定出口与加快贸易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从目前情况看,有充足订单和刚性外需的大部分是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加大贸易融资、出口信贷和保险支持等向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高新技术等行业倾斜。
加快中国资本“走出去”,加大对欧投资力度
记者:对中国资本“走出去”,您怎么看?
嘉宾:在中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大幅下滑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国内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走出去”内生动力逐步增强。而另一方面,危机也使得海外资产收购变得更加可行。
例如,由于希腊政府迫于偿债压力而大量出售国有资产,中国企业正借此之际瞄准希腊港口、电讯、银行服务、汽车产业、铁路设备、房地产、啤酒厂、电子工业、服装和玻璃仪器等多项领域。数据也显示,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流程、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也在迅速发展。
未来,国家需要不断完善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实现对外投资的便利化;通过与投资目标国达成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保障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海外利益;推动建立海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构建安全高效的平台。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特别基金,仿照英联邦开发公司、德意志开发公司、丹麦工业化基金、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韩国进出口银行、亚洲四小龙的“海外创业资本基金”、“海外损失准备金制度”等机构机制,帮助中国企业实现海外融资的便利性。
密切监控资本流向,加快建立系统性金融防火墙
记者:对跨境资本流动,您怎么看?
嘉宾:中国需要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政策协调,密切监控资本流向,必要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本管制。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金融合作,推动各国间的货币互换,加快建立系统性的风险防火墙。
坚持房地产调控取向不动摇
记者:房地产成了中国经济“烫手山芋”,您怎么看?
嘉宾:随着经济增速的快速回落、地方财政收入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地方和开发企业对放松房地产调控的预期较为强烈。今年以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适当增加流动性供应,以首套房为主的销售量环比显著回升,房价尚未出现明显上涨。
当前,应以继续落实支持首套房购置政策为主,不宜出台力度更大的刺激政策。因为力度更大的政策只能加大信贷杠杆或引致非理性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使房地产调控再次落空。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坚持限购、限贷政策不变,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通过降低首套房购置成本,刺激以首套房为主的刚需入市,消化房企库存,增加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缓解房企资金压力,改善房企预期并促进房企新开工和拿地。
大规模增加环保投资
记者:在当前投资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加大环境投入是否是个好招?
嘉宾:大规模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可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食更安;有利于变废为宝,节约和再生大量资源;有利于消化吸收建筑建材、机械装备、工程施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和扩大税收基础;有利于造就一个强大的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可以培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行大规模环保投入,一是要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环保标准,建立我国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数额,使其排放成本明显高于治污成本,借此催生旺盛的环保市场需求。二是要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要在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的同时,对于污染环境的责任人绳之以法。否则,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动力进行污染治理,而是花少量钱买排污了事。
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记者:都说现在企业很难做,您怎么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企业应对当前挑战?
嘉宾:企业确实不好做,要切实帮助企业,有这么两点。
一是完善和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好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和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防止试点过程中出现增加企业税负的现象。并抓紧研究更大力度的结构性减税方案,争取早日出台。
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资金成本负担。盈利水平的下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扩产形成制约,使企业“避实就虚”——减少实业投资,更多通过购买理财产品等金融投资来追求更高的收益。
为此,需要通过进一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等来减轻企业负担,并着力清理和规范银行贷款各种收费,大力缓解企业过高融资成本的压力。
将支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作为“保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记者:中小微企业问题近年比较热。对此您怎么看?
嘉宾:中小微企业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宏观环境趋紧背景下,中小微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有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因此,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增长、民生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为此,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点调控”应成为“保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去年以来,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组合拳不断发力。目前所要做的一是“抓落实”,将已有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增强度”,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促调整”,在扶持和救助中也要体现“有保有压”的结构调整。四是“建机制”,通过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具体而言,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需要建立对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和激励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增强主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自觉性,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审核效率,确保小企业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大型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避免片面求大和扩张,通过信贷专营确立与中小微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适当放开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上限和区域限制,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动产、各种经济权利、应收账款等新型抵押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抵押物欠缺问题。
适度增加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加的平台贷款用于为中小微企业获取贷款提供担保资金。适当提高民间中小担保公司的杠杆比率,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长期低息贷款,弥补银行只提供中小企业短期贷款的缺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发行集合债,适度降低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的限制条件,采取一定比例贴息贴费,以降低中小企业的综合发债成本,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上市程序,从核准制逐步过渡为注册制,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在通过财税支持为中小微企业“减负”方面,需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因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影响企业承接订单,且银行贷款利息支出较大的重点工业企业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进一步减免或取消针对中小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扩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专项资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