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7月,港股交投依然低迷,但在蛰伏了近两个月后,部分外资大行已开始跃跃欲试。虽然也有机构仍坚持认为不应急于建仓,不过,对于中资股,外资机构的投资意愿已显露触底反弹的迹象。
⊙记者 时娜 ○编辑 李剑锋
知名大行悄然吸筹
港交所披露的股权信息显示,包括摩根大通、邓普顿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黑石等在内的主流外资机构上周以来都曾入市增持中资股,而且增持对象也较为集中,主要为汽车、地产、煤炭、金融股。
资料显示,6月底以来,东风集团先后获黑石、摩根大通、威灵顿资产管理、宝源投资管理增持2023万股、298万股、731万股、147万股,分别涉资2.47亿、3335万、8309万、1529万港元;此外,同属汽车股的广汽集团,也于7月10日获加拿大第二大保險公司永明人寿斥资1288万港元增持了208万股。
中资地产股同样也受到机构加仓,7月份以来,摩根大通先后加仓了272万股富力地产及206万股中国海外,分别涉资2965万港元、3792万港元;邓普顿基金也于7月12日加仓了48万股首创置业,持股比例增至7.03%。
此外,摩根大通还分别于7月10日及11日先后增持了415万股中国神华H股及2172万股民生银行H股,共涉及资金近16亿港元。
基金现金持有比例创新高
尽管机构入市意愿有所增强,但全球经济前景不明,企业盈利面临下调,也并非所有机构都有逆市加仓的勇气。
早在2006年就获QFII资格的百达资产管理亚洲区总裁Bhaskar就承认,当前旗下基金现金持有比例高达25%,大幅高于平时7%至10%水平,当前的股票仓位甚至低于2008年金融海啸时水平。
他认为,当前情况下不应该急于建仓中资股,因为如果现在大举买入,短线仍需面对外围股市急跌或企业盈利预测再遭下调而引发的风险,不如保留资金,待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稳定后,内地经济有了更清晰的前景,再逐渐增加股票的投资比重。
据了解,百达并非个案。事实上,正是因为对内地的经济政策走势感到迷茫,机构在过去两个月活跃度跌入冰点,统计港交所披露的股权变动资料发现,5月下旬以来,每日申报披露股权信息的机构急剧减少,且仍在进行操作的机构买卖股票的数量、金额均出现萎缩。
“在市场缺乏方向的情况下投资很难做”,荷兰合作银行股票衍生部董事黄集恩告诉记者,受欧债危机升级拖累,港股5月重挫12%并于6月4日创出阶段新低之后便陷入震荡,由于企业业绩及经济数据下滑较为明显,机构不敢做多;同样,内地不时推出的稳增长政策也让他们不敢大举做空。
这直接导致了近期港股成交萎靡不振,港交所统计数据显示,6月港股日均成交额仅45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剧减17%,截至18日的7月,港股日均成交额进一步萎缩至43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