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首只权益类
    发起式基金获批
  • 中国私人银行理财之困:“财富管家”难觅
  • 逾9成老客户留存
    瑞福进取首日扩募近13亿
  • 浮息债点差持续扩大创一年纪录 隐含一次降息预期
  •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
    7月30日首发
  • 搭乘债券牛市顺风车 固定收益类产品凶猛扩张
  • 终会游入大海
  •  
    2012年7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首只权益类
    发起式基金获批
    中国私人银行理财之困:“财富管家”难觅
    逾9成老客户留存
    瑞福进取首日扩募近13亿
    浮息债点差持续扩大创一年纪录 隐含一次降息预期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
    7月30日首发
    搭乘债券牛市顺风车 固定收益类产品凶猛扩张
    终会游入大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终会游入大海
    2012-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邹靓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邹靓 ○编辑 张亦文

      

      不知不觉中,私人银行在中国已经走过了整整5个年头。在中国,私人银行是个新生的事物,前无古人,后来者居多。

      有人说,私人银行从业者们的悲哀在于,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按可支配投资资产来圈定。他们对“私人银行”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能够提供更多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场所以及身份的象征。在中国,缺乏“从出生到死亡进行财富管理”的客户基础,也缺乏怀揣这种理念的私人银行家。

      在这5年里,私人银行的从业者们经历了众望所归,也经历了黯然收场。曾几何时,民生银行原首席投资官兼私人银行总裁朱德贞、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法兴银行大中华区负责人李晓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陈庆以及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张秋林,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界的“五朵金花”,在业界声名远播。而今,“五朵金花”还在任的就剩下王李两朵,那道独特的风景已经暗淡了许多。

      私人银行部门,着实是银行业中人员流动性最大的部门之一。虽然圈内人大多不予置评,但大致可以判断的是,“私人银行不好做”。所以,在中国我们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家,看到的大多是主推“财富增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投资顾问。

      或许我们不必太过悲观,因为,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这些本该养在海里的鱼正在从江中游向大海的途中。虽然中途难免有大浪拍岸的时候,难免有力不从心的瞬间,但鱼儿始终在艰难前行,大海也在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