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市场
  • A8:专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 理财超市
  •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 在实践中突破
  •  
    2012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理财超市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在实践中突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2012-0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记者 周宏 ○编辑 张亦文

      

      正如一部大戏需要“领衔主演”、“主演”、“配角”等一系列角色一样,一个兴旺的资产管理公司显然也需要“公司老总”、“副总”、“投资总监”、“基金经理”、“骨干研究员”、甚至“研究助理”等一系列人才角色。

      不过纵观2008年以来的阳光私募行业,除了资产管理规模和公司家数持续高速扩张外,绝大部分一线、二线的阳光私募公司都在维持着“个别关键人物”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独角戏时代,而诸多私募标榜的多元化人才团队,事实上也只能停留在宣传册页上。

      是什么捆绑住了阳光私募的步伐、让大大小小的公司一直停留在“独角戏”时代?

      

      “独角戏”模式是主流

      中国的阳光私募是一个“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的行业,至少目前看事实就是如此。

      纵观整个行业,绝大部分的公司团队都是一至两位核心人物主导着投资大局,无论是这些公司管理大至百亿、或是规模小至千万,投资业绩依赖某位“绝对权威”的公司比比皆是。

      大如规模近百亿的重阳投资的裘国根、泽熙投资的徐翔,或如行业骨干级的星石投资的江晖、淡水泉投资的赵军,再往下到20亿以下级别的源乐晟的曾晓洁、尚雅的石波,或是过去两年业绩冒尖的呈瑞投资芮崑、金中和曾军,及至几乎一人担下投资大任的博颐投资的徐大成。目前业内的主流模式是“投资核心负责制”。

      投资核心负责制的特点是,公司创始人、身兼管理岗位(总经理或董事长)、投资总监,几乎所有的产品基金经理集于一身。

      以好买基金的第三方数据为例,源乐晟13只产品的基金经理都是曾晓洁一人、淡水泉的29只产品中有28只的基金经理为赵军、武当投资20余只产品的投资经理都是创始人田荣华、中睿合银16只产品的投资经理都是刘睿。这些都是业内发展较为出色的私募公司。

      甚至规模大如重阳投资,也是公司创始人裘国根兼任了旗下所有10只私募产品的基金经理,当然重阳已经安排了其中6个产品有兼任的其他基金经理,显示其已有团队考虑。不过一些渠道反映,他们更相信“裘总”的能力,也相信是他在主导重阳的投资大局。

      投资核心负责制有莫大的好处,比如投资决策效率最高、产品业绩波动度一致,若考虑所有产品都有公司主打的创始人兼任,对于公司市场营销也有很多的好处。

      但负面风险同样明显,比如公司业绩系于一人之身。在三年前的一个论坛上,一位投资人曾经向一位知名基金经理出身的私募大佬提问:“如果你身体突然不行了?谁来保障你们公司的产品业绩。”

      大佬张口结舌,不能回应。

      

      “次核心”人才难求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这句话对于目前的阳光私募是恰当的形容词。

      但请注意,此处难求的是“将”,不是“帅”。

      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在创业团队以外的“次核心人才”往往是目前私募创业的最薄弱地带。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的基金经理团队大多数和其创始人股东的名单高度重合,此外的投资骨干,往往难于引进和留住。

      并非没有人尝试“多基金经理机制”,但前例显示,这条路付出的代价不小。

      2009年的私募业绩冠军公司“新价值”曾经是多基金经理制的代表。投资总监罗伟广、基金经理唐雪来,还有黄云轩等的业绩当年都很出色,一度包揽行业前列。但同富贵难,从成名的第二年开始,新价值的团队开始散伙,部分骨干出走,另立山头。其后新价值又补入多位业内的高手,再其后,渐渐的,新价值的产品管理权集中到了投资总监罗伟广手中。如今,新价值产品的业绩,在不少人眼中,已是罗伟广一人的风格和表现了。

      另一个艰难尝试的例子是理成投资,其创始人程义全曾任职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研究总监、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汉唐证券研究所所长等职。理成显然是很早就开始尝试多基金经理制。从公司的第二个产品开始,程义全就让另一位基金经理杨玉山“上位”担纲基金经理,但此后的理成一直困扰于两位基金经理业绩差异过大、投资者抱怨较多的问题。去年,理成引入广发基金的专户投资经理田晓军,这个业绩差异问题更明显了。今年以来,甚至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也出现非常大的业绩差异,矢志坚持的理成依然在压力下。

      类似的业绩差异问题,也曾经困扰2011年的业绩冠军呈瑞投资,甚至一些被业内高度评价的多元化团队,如朱雀的身上。一位第三方的基金分析师认为,只要有明显业绩差异,投资者都会有看法,这是避不过去的问题。而其中最具杀伤力的问题则是,“是否存在不同产品间的利益输送?”

      呈瑞投资的几期产品在去年下半年曾经出现了业绩差异,投资者质疑上一度尖锐。“差异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后几期产品成立较晚,没赶上前几期的好品种。”公司创始人芮崑说。同时他也坦承,确实在一些产品中给了其他基金经理一点分仓,这也构成了业绩差异。表态“尊重投资者想法”的呈瑞,今年以来调整了做法,业绩的同步性开始提高。可想而知,分仓——培养的机制,实施肯定更慎重了。

      

      考核难题和梯队补充

      当然,除了人员流失和业绩差异两大难点外,业绩考核和利益分配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多基金经理制必然涉及产品业绩的考核,尤其是当公司管理者和投资经理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如何考核、分配、激励势必成为一个考验。

      近一、两年首先激化的是业绩考核问题。由于阳光私募产品普遍存在绝对收益的业绩导向,以及止损机制,因此当产品净值随着熊市而走低的时候,“何时减仓?何时止损?谁来止损?谁为业绩负责?”等问题迅速成为许多私募老板头疼的问题。

      当然,赚了钱也会有分配机制问题,多人参与的决策,要分割功劳大小,有时候也是个大问题。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投资团队中都是“打工一族”,心态尚好。而到了私募,管理和被管理者的身份,有时候反而不容易解决矛盾。

      另外,人才梯队的培养也是难点。客观地说,公募的机构由于投入大、公司财力相对雄厚,在培养人才方面,反而能够制造一些宽松环境。而私募机构除了少数公司投入确实大之外,大部分团队必须在日常经营、产品业绩和培养投入上有所平衡。这样的情况下,培养人才的脚步有时候就慢了。

      但越不培养梯队,未来的人才瓶颈就越突出。投入有限,人才的成长数量也就慢,反而越来越加重了“核心层”的压力,继而就强化了“独角戏”机制。

      为了应对这种考验,一些阳光私募基金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信璞推出了“学徒制”,以理念吸引人才;朱雀等实施了改良的合伙人制度,让骨干都能有所参股;从容投资则推出了平台制(一种折衷后的合伙人制度),推崇投资经理在产品上和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当然这种创新的效果尚待时间给出考验,但毫无疑问,创新、积累、回报,尽早突破人才瓶颈,是所有想要做大做强阳光私募公司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纵观2008年以来的阳光私募行业,除了资产管理规模和公司家数持续高速扩张外,绝大部分一线、二线的阳光私募公司都在维持着“个别关键人物”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独角戏时代,而诸多私募标榜的多元化人才团队,事实上也只能停留在宣传册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