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焦点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研究·市场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专 版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千鹰展翼”今年扩大到一至两万家
  • 从贷款人到融资组织人:银行华丽变身
  •  
    2012年8月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调查
    “千鹰展翼”今年扩大到一至两万家
    从贷款人到融资组织人:银行华丽变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千鹰展翼”今年扩大到一至两万家
    2012-08-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凌云峰 ○编辑 枫林

      “千鹰展翼”

      今年扩大到一至两万家

      ⊙记者 凌云峰 ○编辑 枫林

      

      随着央行连续两次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国内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大幅收窄,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高增长、高利润”的黄金时期已一去不复返。

      利率市场化乃大势所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早在数年前就开始谋求转型,或以事业部改制通吃细分行业金融服务链,或以综合经营取得投贷联动效应,或以财富管理定位和客户共同成长,主动迎接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而有远见的银行家则扎根国内,放眼国际,为自家银行的战略转型、为行业未来的突破发展未雨绸缪。

      招商银行是一家创新基因深深植入企业文化的银行,其 “千鹰展翼”计划以投贷联动为鲜明特色,推出两年来支持了数千家中小企业发展,其中上百家已经完成IPO,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招行灵魂人物——著名银行家马蔚华行长。

      利率市场化

      是一场生死考验

      记者:最近央行连续两次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银行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提速。银行业如何面对?

      马蔚华: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标志,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迄今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日前央行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最后的攻坚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速度与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市场化利率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金融产品的大量交易自然形成的。只有资金脱媒,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走出来流向金融市场,才能借助金融工具对银行存贷款的替代效应,以及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完成利率市场化。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社会资金正在加速流出银行体系,最近五年中国居民的存款占其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从体系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效应日益显现。而中国商业银行为保持相应的市场份额,开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业务创新对存贷款业务实行市场化定价,目前人民币存款中市场定价的比重已快速提升至12%以上。

      由于中国银行业收入来源的80%以上依赖于存贷利差,且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面对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银行业的唯一选择,就是加快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速实现经营方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的转变。

      必须重视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记者:中国经济正处在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缓,小微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目前形势下,银行如何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

      马蔚华:一个国家要想让经济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G20的时候有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如果能够找到一把钥匙解决危机、解决就业、解决贫困、解决发展,那么这把钥匙就是中小企业的成功。”而在小微企业中,科技创新的企业尤为重要!为什么呢?首先小微企业不管在哪个国家,它都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最活跃的生力军,另外,小微企业正是因为要创新,研发投入是最多的,所以小微企业创新成果的回报率可以达到50%,远远超过大型企业。

      但小微企业最突出的困难就是融资难。央行信贷投向报告有一个数,占企业97.3%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为27%。就是从信贷得到的份额很少。另外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也比较高。这不仅是中国的现象,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的难题。

      最近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包括监管当局对于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各家银行对于支持小微企业也基本上形成共识。但是不是银行重视就能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确实很复杂,你必须针对小微企业有一套适用的管理模式和审批方法。

      我们数年前在苏州成立一个小企业信贷中心机构,开始进行模式和方法的探讨。要适应小企业,就是要把风险量化、定性,简约归纳为几个指标,然后让企业填表,批量化、工厂化、专业化审批,最快的一两天,当然首先把风险度降低,这个是世界最先进的做法。

      我们现在进一步把小微企业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机构设置上,在体制改革上,在资源倾斜上,在绩效考核上,都加大力度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两年小企业已经占批发业务54%。在目前间接融资的比重还是占80%以上的情况下,信贷对小微企业支持仍然是重要的力量。所以我觉得除了银行自身的努力以外,政府部门和监管当局也要对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有一些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包括存贷比、风险权重,对于小微企业也应该有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等。

      最近风险管理办法把小微企业定为7.5,这是很有利的政策支持!

      “千鹰展翼”

      今年扩大到一至两万家

      记者:招行为什么要推出“千鹰展翼”计划?这意味着什么?

      马蔚华:我们从前年开始实施“千鹰展翼”,计划每年选择一千家中小型企业,一个是贷款、一个是投资,贷投结合、助力发展。这两年发展超出了原来预计,已经助力了四千家中小企业,而且很多家已经IPO,仅去年,选择在招行开立IPO资金账户的企业数就达62家,占中小板和创业板全年上市总数的30%。

      招行为何要推“千鹰展翼”计划?因为银行有优势,有客户的资源,我们可以从客户当中筛选一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成长型小微企业,也可以接受政府推荐,再推荐给股权投资基金,然后请他们选择。而股权投资基金最渴望的是发现好项目,所以他们也很积极,他们筛选以后选择投资的项目,银行再给予配套的贷款。

      今年招行要扩大“千鹰展翼”的范围,扩大到一万到两万家。前一段,我们与安徽省政府、科技部三家合作,选择了一大批企业,我们从全国带去将近100多家风险投资基金,他们和企业一对接就签约了上千亿的项目。我觉得这样的发展才是现行体制下,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了,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经历30年高速增长以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