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圆桌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纵深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价值
  • A6:数据
  • A7:研究·数据
  • A8:研究·市场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三大央行“不作为”
    失望情绪弥漫金融市场
  • ■环球人物
  • ■国际头条摘要
  • 德拉吉豪言“保底”
    引机构进场“抄底”
  • 别指望股市高回报率了
  • 伯南克玩转“攻心计”
  •  
    2012年8月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海外
    三大央行“不作为”
    失望情绪弥漫金融市场
    ■环球人物
    ■国际头条摘要
    德拉吉豪言“保底”
    引机构进场“抄底”
    别指望股市高回报率了
    伯南克玩转“攻心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别指望股市高回报率了
    2012-08-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综合报道)

      “债券之王”格罗斯:

      别指望股市高回报率了

      “股票投资者应反思‘买入并持有’这一古老的投资信条。年年获得收益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投资者对股票的崇拜正在消失。就像科罗拉多的秋天,翠绿的山杨叶子在不知不觉中变黄。”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联合创始人格罗斯在8月份投资展望报告中写道,1912年以来,股市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年平均回报率为6.6%。但将这一回报率堪称“异象”——在GDP增长持续低迷成为新常态之际,股市如何复制6.6%的增长速度?

      格罗斯说,若无苹果公司这样的奇迹,答案就是不能复制。

      上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仅为1.5%。这个速度远低于历史标准。

      “随着股市回报率降低,老百姓将成为这种新投资环境中的最大输家。”他说,根据常识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如果金融资产的增值速度不再远远超过实际财富的创造速度,那么你必须为了挣钱而工作更久时间,或忍受已有资产和福利的贬值,或两者同时承受。

      指望某一个“神奇药方”能够解决世界所有问题的投资者不应再抱太大希望。格罗斯认为,决策者在过去已经尝试过利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摆脱困境。

      欧美央行的政策并不会产生积极的长期影响,虽然这样说可能不太公平,但投资者应该继续预计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尝试用通货膨胀解决问题;比如各种类型和规模的QE(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现在五个欧元区国家正在经历的名义负利率。

      “投资者对股票的崇拜可能正在消失,但对通货膨胀的崇拜或许才刚刚开始。”格罗斯写道。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