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互动
  • 7:书评
  • 8:一周财经大观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绿巨人”:一个大战略下的机会主义者
  • ■披沙录
  • 经济学家 不能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 索罗斯的三张脸孔
  •  
    2012年8月4日   按日期查找
    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书评
    “绿巨人”:一个大战略下的机会主义者
    ■披沙录
    经济学家 不能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索罗斯的三张脸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绿巨人”:一个大战略下的机会主义者
    2012-08-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叶 雷
      《势在人为》
      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
      屈 波 郭建龙 著
      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读《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

      ⊙叶 雷

      

      20年,从2000万到2000亿;20年,从偏安上海到走向全国到海外落子韩国济州、澳洲悉尼;20年,从城中村改造到“绿地中心”摩天高楼争相拔地而起,其中三幢世界排名前十;20年,从上海一个小型绿化企业到以房产、能源、金融、建筑多元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20年,绿地创造了一个奇迹。“绿巨人”的成长史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绿巨人”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抽丝剥茧,尝试性地做了回答。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破解“绿巨人”的神话,先得看看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又过两年成了乡党委副书记,再两年后成了上海市农委机关干部,1992年“下海”之前,官至农委住宅办副主任,刚刚36岁。如果说绿地是企业界的一个神话,公司员工则将这个神话解读为“张玉良”三字经,“张”:围绕主业不断扩张,整合资源不仅做加法,更做乘法;“玉”:像璞玉一样,将真正的功底体现在产品的每个细节上;“良”:强调企业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而在这本《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中,张玉良剖析的绿地成功之道,总体来说,就是“顺势而为,势在人为:你在这个社会上做事,一定要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那样你才有环境,才有机会。因为那是一股推导力,你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借助这种力量,要不你就没有舞台”。在产业选择上,张玉良强调“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取决于他所在的产业。有多大的产业,就有多大的企业;有多大的市场,就有多大的企业。” 成功之道就是坚持主业加上不断调整。在起步的时候,绿地的产业选择也杂乱无章,做了一大堆,但通过市场调查,绿地很快将房地产作为主业;后来,根据市场的变化,又大力发展办公、商业、城市综合体,以及超高层。

      关于企业模式,张玉良的总结是“做政府想做的事情,做市场需要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在什么环境下走什么战略,做战略下的机会主义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玉良读到一本介绍印尼橡胶大王和首富、华侨林绍良发家史的书。林绍良的成功之道是“根据政府的需要,大面积种植橡胶,为此他得到政府的低价土地,从此他的事业获得了大发展”。影响张玉良一生思路就此形成:“企业要做政府想做的事情。把政府导向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大发展。” 1992 年,上海第一轮大规模旧区改造开始,动迁房成就了张玉良及绿地公司的第一桶金。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绿地就投资城市综合体和商务楼宇;现在政府倡导大企业做保障房,绿地就立志建全国一流的保障房。

      关于产权机制,张玉良很推崇现在的混合所有制。绿地的诞生是带着一纸批文和2000万国有资金起步的,在中央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之后,绿地迅速改制,国有股占51%,职工持股会持股46%,其他参股3%。在张玉良看来,这种混合所有制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投资决策、高级管理层任免、薪酬体系等均由企业的股东会和董事会按公司法规定决定,更贴近市场,效率更高;二是坚持骨干职工持股、设立内部交易平台、退出机制, 使每位持股职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人人为企业拼命干的良好激励机制和氛围。当然,绿地的混合所有制也经历了“不愿持股、规定干部必须持股”,“人人争相持股”和“对新进优秀骨干职工把股份作为激励”三个阶段。

      关于企业文化,张玉良将之定义为管理之道,要义是不断用企业文化和理念完善制度。20年来,绿地坚持“营造美好生活”的宗旨,坚持“永不满足、思变图强;永不止步、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坚持“诚信经营,客户至上”的市场理念,坚持“睿智进取,激情坚韧;团结实干,忠诚奉献”的工作理念,以及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种责任”,强调对社会、股东、客户、员工的“四个负责”,强调不辱使命、加快发展的全局精神,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雷厉风行、务实创新的开拓精神,一呼百应、同心同德的团结精神,不计得失、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的“五种精神”,强调牢记使命、昂扬向上、富有责任、创新变革、同心同德、廉俭为本与反对胸无大志、精神懈怠、扯皮推诿、故步自封、独断专行、挥霍铺张的“六个倡导、六个反对”等,用企业文化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用文化激励员工。张玉良主动带头,他搭乘飞机从来只坐经济舱, 入住酒店一般都是标准间。

      虽然跻身世界500强,但绿地显然还没有最终完成从世界规模到世界级的一跳,离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顶级公司还有不小距离。如何建立起足以应对未来任何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深厚底蕴,不仅能让它在每一次危机中转危为安,还会让它比那些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公司变得更强大,成了今天绿地的核心任务。对此,张玉良强调最多的还是“势”,“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审度时宜,虑定而定,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绿地的短期目标是2015年实现年业务经营收入5000亿元,力争跻身“世界企业200强”。

      对中国房地产业,张玉良的认识也很清醒,“中国房地产业现在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在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他因此,特别强调产业周期,强调培育第二主业,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由绿地建设集团、绿地能源集团、绿地商业集团、绿地汽车服务集团组成的绿地“商业王国”中,能源是张玉良心中的第二主业。同时,绿地也将大规模的加速在国外业务的拓展。目前,绿地在建和已经运行的酒店超过60家,能源产业获得了50%以上的增幅。

      张玉良说,成功企业家尤其难能可贵的一项, 就是一个“韧”字,只有忍着不垮,才会有后来的云淡风轻、笑论江湖。凭借这股韧劲,“绿巨人”有信心迎接未来更艰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