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专版
  • 10:专 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QFII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理财
  • A11:基金·特别报道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海外
  • 私募“逼宫”银行:谁是螳螂,谁是黄雀?
  • 基因决定产品成败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 套牢后才“积极”
    不可取!
  •  
    2012年8月6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私募“逼宫”银行:谁是螳螂,谁是黄雀?
    基因决定产品成败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套牢后才“积极”
    不可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套牢后才“积极”
    不可取!
    2012-08-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套牢后才“积极”

      不可取!

      ⊙本报记者 弘文

      

      今年的投资者都比较活跃。此前有东方证券、兴业基金以及个人投资者针对“熔盛”拖延收购全柴动力发函敦促,近期又有私募机构联名敦促上市银行加强回购。面对A股市场较差的环境,二级市场的流通股持有人积极行动起来,公开争取上市公司关注投资者利益,这无疑是一个正面的举动。

      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争取二级市场股东应有的权益,督促非流通股东关注流通股利益,这是A股市场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有人站出来争取,说话,对于广大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多半都是高兴的、欣赏的,多数持有肯定的态度,这从事件已发生后,舆论和市场近乎一边倒的偏好可以看出来。

      不过让人有些遗憾的是,类似的事件似乎更多的是在熊市中发生,且往往是发生在某些机构和投资者深套之后,这未免让人对有些文稿中声称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诉求有些怀疑,对这样函告行为的动机有些担心。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上一轮,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撕破脸”行为高峰是在2004到2005年,当时由兴业基金和一些个人主导的茂炼转债事件、几乎所有大型基金参与的招商银行转债事件、机构联手否决重百增发等事件,也一度搅得整个市场风生水起,让人觉得二级市场股东“叫板”非流通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重塑有了那么些信心。

      但转眼而来的牛市中,机构们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担心化为无形。一度被大批基金经理质疑的招商银行,成为许多基金持有的第一大重仓股;曾经被口诛笔伐的招行治理结构,成为商业银行的典范。基金、券商乃至个人和上市公司一夕之间跌入“蜜月”。

      这个蜜月期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之后,才得以结束。一、二级市场股东之间的状态似乎再度紧张,而到了2012年的大跌市之后,双方的状态似乎有了“渐成水火”的味道了。这样的变化过程让人怀疑,部分投资者并不是对于改善治理结构有信心,而更多的是对短期的股价变化不满意。

      我们当然知道,中国的治理结构是大环境使然,二级市场股东投资者实在弱势。因此,只有熊市里逼急了,才会咬人。但是,我们同样知道,非流通股东长期漠视流通股东的习惯,恰恰和许多二级市场股东只关心股价的短期视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