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韧 ○编辑 杨晓坤
沪指2132点成为近期A股的“罗生门”事件,但讨论所谓“钻石底”是否被洞穿意义并不大,这就好比2005年沪指跌穿1999年“铁底”1052点,最低降至998点。拘泥于“钻石底”无异于“刻舟求剑”般迂腐,“钻石底”正如提倡者所云应该就是一个区域,而判断这个区域是否有投资价值,取决于估值和政策。
即便不以蓝筹股为典范,A股整体动态估值也已降至12倍PE,这一水准已远远低于2005年沪指998点时A股整体估值19倍PE的水准,甚至还低于美股道指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指数的水准,但是比港股恒指和国企指数10倍以下的PE估值水准还略高,因此A股具备投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此阶段,投资者面对诸如欧美经济不振之类的伪命题,切忌再坠入空头陷阱。试问,A股受累海外经济体,那么为何美股道指估值高于A股,且道指逼近历史高点呢?再以海外市场为由唱衰A股,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了。
A股指数10年零涨幅有一个因素是扩容,如果以2001年沪指2245点为标杆,现在沪指坠落于2245点之下,但是A股现在的市值恰是十年前的十倍,因此以扩容角度计算,A股现在能够维持在2245点,其实已经是莫大的成就了。但是,以2005年沪指998点为标杆,现在沪指仍然有120%左右的涨幅,维持这一涨幅的源动力就是估值。2001年沪指2245点时估值超过60倍PE,但现在仅12倍PE,这就是为何市值增长了十倍,现在股指仍能维持在2200点一线。由此可见,估值是维系股指的最核心因素。
有了估值的基础,再看政策。自去年11月份以来,监管层推出新政频率可谓频繁,但是如果以短线角度即次日涨幅来评价这些政策,那么就有可能患上“近视眼”。相同的例子发生在2004年岁至2006年初之间,上一轮熊市的逆转信号最初发生在2004年9月,即沪指第四次跌穿1330点之际,但是A股还是下跌了半年有余,直至次年5月推出“股改”,而且推出“股改”之后,人们仍然将信将疑,沪指继续下跌了10%左右。那么现在的情形是否有些相似呢?这也再度告诫人们,即便股指见底也别拘泥于所谓的“钻石底”,底部是事后才证实的,如果见“钻石底”洞穿就慌忙割肉,那就无异于“刻舟求剑”了。
总结自去年11月以来的股市新政,有一条主线就是倡导投资蓝筹股,“抑制炒新”和“限制绩差股”这些政策就是将市场的资金往蓝筹股池子里挤,短期可能会带来市场资金流出的负面影响,但长期看将是成分股指向上的原动力。“鼓励回购”和“员工持股”这些政策则是扭转蓝筹股“跌跌不休”的利器。前面谈到扩容,那么现在这两招就是A股市场的缩容。海外成熟市场为何持续扩容但蓝筹股却不断上涨,除了估值这一核心因素,回购缩容和“401K计划”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A股底部已在脚下,“钻石底”洞穿与否并不重要,现在是价值投资的最佳时期。